近日,少数港人以“内地善款缺乏监督”为由,在四川雅安地震灾民亟待援手之时,发起所谓“抗捐运动”。24日,香港特区立法会财务委员会,就特首梁振英建议拨出1亿港元,注入赈灾基金捐助给四川省政府举行拨款赈灾特别会议,但经过两小时辩论,该次会议由于议员对于捐助意见分歧较大而流产。此事在香港引起巨大反响。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28日表示,希望立法会尽快通过赈灾基金拨款,以援助四川雅安地震受灾群众。
有人为拒绝捐款找理由
与汶川地震时全港上下一心赈灾相比,这次却多了些许波折。近日,香港少数人担心特区政府“慷港人之慨”,善款却被挪用。甚至有网民发起“一毫子(一毫子即10分钱,是香港最小货币单位)都不捐”运动。一些反对派团体也对拨款态度有所保留,理由是“难以保证捐款全部到达受灾民众手中”。还有个别议员提出修订案,建议把1亿港元拨款全数交予非政府组织及志愿机构,或者购买物资直接援助灾区民众。
少数反对捐款的人还称,“内地现在有钱了,港人不需要捐了”。香港舆论认为,受捐对象是否有钱不应是捐款的必要条件,2011年日本大地震,香港也曾捐款,日本很有钱,为何那时不提出异议?
香港《文汇报》26日发表评论文章,将此事上升到政治高度,认为反对派以内地善款缺乏监督为由,在地震灾民亟待援手之时发起所谓“抗捐运动”,其实是一个站不住脚的借口,其本质是要将赈灾政治化,其实质是“反国教”的延续。
不要让怀疑阻碍赈灾款
有人看重所谓公开透明、监管制衡的制度建设,有人更在乎“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人道精神。香港社会的多元性就体现在这里。香港《南华早报》发表社论认为,“不要让怀疑阻碍抗震援助”,立法会议员应该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对抗滥用善款行为,而不是拒绝捐赠。如果政府的拨款申请被否决,则会“发出香港拒绝对灾区伸出援手的错误信号”。
林郑月娥也晒出自己的亲身体会。汶川大地震后,她看到四川在和香港的援建合作过程中,建立了对制度的重视,也明白了“香港制度的严谨性和公开问责性”。有媒体观察到,特区政府四川重建组提交给立法会的报告,条分缕析,可谓“每一分钱用到哪里都看得见”。
香港资深媒体人梅斯也站出来表示,莫因少数港人抵制捐款而寒心。有媒体宣称(汶川地震后)“援建工程一半不合格”。这其实是2011年6月香港某报的一篇报道,内地媒体曾以《香港援建四川竣工项目全合格“六成不合格”系误读》来澄清。特区政府四川重建组负责人也认为,那是不实报道,“以偏概全,无视工程的整体质量和相关整改措施,误导公众”。
延迟捐款失去赈灾本义
林郑月娥28日在一个电台节目中说,救灾如救火,如因为审议程序延迟通过拨款,会失去原先赈灾的意义。港人过去对内地同胞每次受灾都感同身受,希望以人道立场伸出援手,帮助灾区民众,这次特区政府的做法也与过去一样。
有媒体评论说,香港近期围绕芦山地震出现的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是想给两地民众间本已因奶粉、双非孕妇等问题而高涨的对立情绪再火上浇油。所以,面对“一毫子都不捐”,无需愤怒,无需寒心,谨记血浓于水,相信香港同胞的辨别能力,不上这些人的当就是了。
香港民建联立法会议员谭耀宗、李慧琼、蒋丽芸、陈克勤等人,近日在湾仔捐款之余,更帮忙筹款。对于市民关注赈灾款项的使用和监督问题,谭耀宗认为,内地有关部门必须加强赈灾款项的监察和管理,提高赈灾款运用的透明度,确保善款能用得其所,香港民建联也会做好跟进和监督工作。
不过谭耀宗说,即使有个别事件做得不好,监管及捐款是两件事,两者都需要做,希望市民不要因而却步。
截至26日,香港社会各界通过中联办向地震灾区捐款累计总额逾1.5亿港元,已到账7350余万港元;捐赠奶粉1万罐。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