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S店维保黑洞:巧言忽悠保养产品 配件以次充好
2013年05月05日15:37
来源:新华网
作者:陈春园 彭菁
原标题 [新华视点:揭秘4S店维保“黑洞”]
新华网南昌5月5日电(记者 陈春园 彭菁)车主把爱车送到4S店维保,贵是贵,图的是个放心。谁料想,本以为放心的地方,却遭遇机油更换偷工减料,保养产品巧言忽悠,配件以次充好……
“新华视点”记者日前调查发现,一些4S店存在维保“黑洞”,吞噬着车主利益,更吞噬了行业诚信和品牌形象。
偷工减料:机油更换玩截留
南昌市南京东路汽修城聚集了上百家私营汽修店。万师傅曾在3家4S店修过车,后来自己开汽修店。这两年,他每隔两三个月就要在店里进行一笔固定交易:从4S店员工手里50元收购品牌机油,每次收三四十桶,卖给客户的单价为80元,4S店销售单价为120元。
机油的来源其实很简单,一桶机油国家标准计量4升,一般车辆换机油只需3.5升,剩下0.5升多数车主不愿带走,成了汽修师傅的“免费午餐”。在利益驱动下,一些人为“攒机油”,不惜少抽废油或少加新油,一个月下来也积少成多,车主很难察觉。
这条交易链上,员工、小修理厂、去小修理厂修车保养的车主和4S店均能得利,“买单”的是在4S店花高价做保养换机油的车主。“4S店售价越贵的机油,利润空间大,店主越愿意收。这在业内挺普遍的,只要店主有需求,大至电脑主板、小至螺丝零件,4S店员工都能把正厂材料弄出来。”万师傅直言不讳地说。
记者随机走访了多家小汽修厂,发现这样的“地下交易”金额少则数百元,多则上万元。
目前,南昌市共有80多家4S店和数百家中小汽修厂,这种“地下市场”日渐形成,极大威胁车辆安全,损害车主利益。
巧言忽悠:保养产品藏“猫腻”
记者调查发现,在汽车保养产品上玩“猫腻”才是业内真正的“肥肉”。
10年前入行搞汽修的小万师傅对4S店滥用汽车保养产品有切身体会。
“新车从第一次保养开始,前台接待员就会各显神技不断向车主推介保养产品如汽油添加剂、油箱清洗剂、油泥清洗剂……原本两三百元一次的5000公里换机油保养,多加两小瓶保养液,价格就翻了一倍。”
据了解,汽车保养产品的成本非常低,一些清洗剂成本价只要几十块钱,一入4S店便以三四倍的价格卖给车主。小万解释了其中“玄机”,前台接待员均有销售任务,如成功售出一瓶100多元的油泥清洗剂,接待员、修理工、销售经理均可提成10元,4S店也要提成三四十元,最后买单的是不明真相的车主。
“汽车保养产品多数是不必要的,就像病人看病医生过度诊疗的道理一样。”小万坦言道。
以次充好:汽配产品频“变脸”
记者佯装成4S店销售经理考察市场,来到一家经营各知名品牌汽车的中型汽配店。一位姓秦的店主心领神会,“不管你需要什么配件我们都能满足,绝对保证是原厂货或高仿货,按4S店售价开发票,加收4个点税钱,一月一清。”
由于涉及“商业机密”,秦老板拒绝透露合作过的4S店名称及每月交易金额,“给4S店送货在汽配行业很平常,好一点的送高仿货,黑一点的送副厂货。透露出去名称等于自断财路。”
秦老板说的高仿货是指质量还不错的仿制件,与正厂件售价较接近,而一些质量没保障的副厂货,差价可能在数倍。
某国产品牌的汽配店店主罗老板告诉记者,4S店最常见的以次充好部件是保险杠、水箱、水箱支架以及一些装潢装饰件、塑料件,使用这些配件风险小、利润高。例如前后保险杠,即使装上副厂件一喷漆,车主也发现不了。有些汽配店甚至60%70%的业务量都来源于4S店。“越是小汽车品牌,这方面管理最松;越是到市县一级,地下交易越普遍。”
渔利车主:监管乏力需改变
由江西省消协和运管部门开展的一项针对4S店的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4S店的维修质量和诚信问题突出。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江西欧亚奥迪4S店服务经理邓祥杰感慨地说:“经历这一轮世界经济低迷期,国内汽车需求远低于供给,度日维艰。”
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汽车生产商为维护品牌形象,在投资、运营、宣传等方面对4S店要求较严,仅建店一项,前期投入至少在千万元以上;一些4S店纷纷提高建店形象标准,这些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据了解,与七八年前相比,这两年4S店员工收入水平基本没增长,人员流动频繁,为留住员工,对一些违规行为也“睁只眼闭只眼”。这些成本、压力最终会使4S店及员工放松管理和自我约束,通过各种方式渔车主之利。
江西省运管局车技处处长龚俊吉介绍说,目前交通主管部门对于4S店最有制约力的只有汽修资质许可一项。采访中不少车主建议政府尽快建立完善配件追溯制度、行业诚信监管制度等,加大4S店及员工的侵权成本,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消费者也要提高识别能力,不要盲目迷信4S店。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