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十年见证中国人生活变迁
原标题 [网购十年见证中国人生活变迁]
新华网杭州5月10日电(记者 张遥)等地铁的间隙,北京市民林俊掏出手机点击几个触摸键,在网上买了50只口罩。十年前“非典”来袭,林俊也曾每天戴口罩,但那时的购买远没这么方便。
如今他经常光顾的淘宝网,当时才刚刚上线,大多数中国人对网购完全不了解。
10日,中国最大的网络零售平台淘宝网成立十周年。观察人士认为,从零起步发展到每天同时在线8亿件商品、超过6000万访客、平均每分钟售出4.8万件商品,淘宝是网购在中国发展的缩影。
分析者指出,在区域发展尚不平衡的中国,网购缩小了地域间的鸿沟,让商品在一个平面上呈现给消费者,互联网技术带来生活方式变迁,并催生生产、流通、金融服务等各环节变革。
网购起初在中国的发展并不迅猛。第一笔买卖甚至来自淘宝员工的“互动”。为让平台先活跃起来,马云让员工从家里带来闲置物品,放在平台上相互买卖。最终,一名员工带来的浙江特产龙泉宝剑被同事买走,网站才开了张。
最初的网购交易也遇到许多障碍,比如网络环境。大学三年级就在易趣网上开店的上海人卢艳,从报纸上知道了淘宝,2003年注册店铺,和许多的第一批“吃螃蟹”卖家一样,卢艳从闲置的二手商品开始卖起。
“但那时上网靠拨号,发一句话给买家,有时好久都发不出去。”卢艳说。
以当时的网络普及程度、基础设施以及物流配送体系,很难想象如何支撑今天的巨量交易一次促销,零点过后第一分钟涌入一家网购平台的消费者可达1000万人次;从买房子到请装修队,从孕妇装、尿不湿到轮椅、骨灰盒,都可以买到。
在淘宝平台上,超过100万用户一年内支出达16万元--网购的便利性甚至引发了人们对于理性消费的呼吁。
对庞大的三四线城市购物群体来说,网购的意义还不止于便利。网购可以让农村、城镇的人,和身处北京上海的居民面对同样的商品。
从消费群体来看,中国50岁以上的老年淘宝用户超过175万,其中有130多万有过购物行为。不过,25岁至35岁的中青年群体仍然是网购的主力军。以淘宝和天猫平台为例,这个群体贡献了59%的交易额。
网上开店的庞大群体也因网购而改变。800万网店卖家,直接、间接带动就业超1000万人,这仅是淘宝网的数据。有城市白领兼职开网店,有大学生创业,也有偏远地区的居民、回到农村老家的外出务工人员、残疾人、下岗工人等开店创业。
根据阿里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底,村镇级农民网店已有59万个,农民网商群体增至171万人。电商给农村的年轻人带来了创业机会,让一些地区的“空心化”现象有所缓解。
网购的快速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最突出的是屡打不止的假货。“网货就是假货的代名词”,这类观念直到今天仍然或多或少存在。快递送来的商品“货不对板”,成为消费投诉的热点。不过,网购平台和政府部门已在合力铲除这一网购“毒瘤”,加大消费者权益保障力度。
此外,物流瓶颈以及难以走出的“价格战”烧钱怪圈,也是用户体验与电商行业发展的短板。
“本质上,电商的诚信程度会高于传统行业,因为电商是依靠信息的,信息透明会减少不诚信。”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说。
信息和数据正带来更为广泛的变革。通过网购数据,商家进行差异化生产与销售,或是用互联网汇聚消费需求定制生产。加上近期网购平台纷纷抢滩移动互联网,网购信息搭上社交数据,再加上地图信息、音乐试听记录、本地生活服务数据……大数据跨界整合的背后,立体的消费个体将带来更多网购拓展空间。
“十年前没多少人懂电子商务。未来十年,它的影响还会越来越大,直到每个人都觉得,电子商务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电子商务不是一个商务模式、技术,它是一种生活方式。”马云说。
作者:张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