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记者 刘洋)本市用于地下人员掩蔽的民防工程已超过800万平方米,相当于超过18个天安门广场,如遇地震,可发挥短期人员安置作用。昨天,市民防局指挥处处长赵德海表示,本市6级以上地震,在道路畅通的情况下,最快可在半天左右启动应急避难场所。
据赵德海介绍,地下民防工程有多种用途,其中一种为人员地下掩蔽工程,距离居住区近,坚固程度可在地震时作为人员避难场所。但因空气流通问题,只能短时间避难。目前,全市用于人员地下掩蔽的民房工程有800余万平方米。
“今天凌晨北部山区发生6.4级地震,请大家赶快到房山体育场应急避难场所……”昨天上午,市民防局、地震局等单位在房山体育场举行应急避难场所启用综合演练。500名“受灾群众”迅速转移、安置在避难场所,现场10分钟内搭建一顶救灾帐篷,35分钟内完成饭菜加工。120、应急指挥车、水处理车、消防车、拉水车、垃圾清扫车、卫生防疫人员等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据悉,此次演练,共出动26个单位,19辆特种车辆。
根据市政府近期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应急能力的意见》,针对洪水、暴雪、地震、恐怖袭击和毒气泄漏、地铁极端事件等巨灾,本市将编制相关巨灾应急预案。同时,市民防局还将加大防灾减灾演练力度,每个社区每年将开展1次火灾或地震等方面的应急避险疏散演练。
据房山区有关负责人介绍,房山区将在3到5年内以良乡新城、城关街道和燕化地区为重点,在全区范围内完成15处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目前已建成房山体育场、府前广场、燕山公园等11处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15万人疏散避难。
现场新闻
戴上头盔能“看见”被困者
本市一线消防员首配热感应通信头盔
晨报讯(首席记者 王彬)“这个头盔可以通过热成像搜寻被困人员、还能够提供氧气并和后方联络,解放了双手。”昨天,在北京技术开发区2013年“5·12防灾减灾日”活动中,亦庄消防支队展示的热成像通信头盔、便携式灭火器等新装备吸引了很多志愿者的目光。该支队在全市范围内率先使用热感应通信头盔,装备到一线消防队。
在活动现场,消防队员展示了这款新型进口头盔,顶部有一个热成像摄像头,面部防护罩的后面是热成像眼镜,“如果在地震废墟中,戴上这个头盔就可以寻找被困人员,可以穿透墙体,视距在15米左右。”头盔里有通信系统,可以和对讲机连接,并有连接空气呼吸器的口径,“一个头盔有三个功能,解放了我们的双手,更加利于救援。”
“震”后顺利救下高楼居民
晨报讯(记者 邹乐)昨天上午,房山燕化星城社区的一栋居民楼因“地震引发液化气泄露,导致楼内起火”。由于风大,消防人员弃用云梯,改用缓降器进行高空救援,几分钟后顺利将家住高层的居民营救下来。
“就像真的似的,被救下来的时候一身冷汗。”顺利被“救”的居民仍心有余悸。“5·12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市安监局联合燕山石化公司一起举办了这场应急演练。演练现场,专业救援人员还指导居民学习心脏复苏、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