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的饮用水全部来自地下,这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这一方面与丹麦特殊的地质及水文条件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该国十分重视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净化和合理利用。日前,本报记者来到丹麦第二大城市奥胡斯市东郊,探访了该国的一座大型自来水厂。
这座水厂的厂房是一栋黑色的长方形建筑,周围散落着数个大小如集装箱的简易房。水厂的工程师克里斯钦·布伦马克打开其中一个“集装箱”房子的门,只见地上有不大的两台水泵,中间连着碗口粗细的蓝色管道。布伦马克说:“水泵从地下80米处往上抽水,然后通过这个管道将水输往自来水厂。从这口井里每小时可抽取32吨水,1个半小时的水量就够我喝一年了。”
布伦马克拧开水龙头,接了一杯水说:“这是直接从地下打上来的未经处理的水,你尝尝。”看记者有些迟疑,他笑道:“没问题,这里的地下水经过检验,可以直接饮用。”记者喝了一口,口感清凉而又带些铁锈的味道。他说:“口感不太好吧?但这对健康没有什么影响。我们水厂作水处理最主要是去掉金属味道。”
走出“集装箱”,布伦马克说:“这样的水井我们厂有上百个。水井周围10米范围内是保护区,300米以内则是保洁区,不能有任何污水渗漏到地下。”他指着远处的一片耕地说:“那里本来是农田,已被我们从农民手里收购了。我们正准备在那里植树造林。”
据了解,根据奥胡斯市政部门对地下水资源的测量和规划,该市周边需要重点保护6500公顷土地以防止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农民不能在这些被保护的土地上使用杀虫剂等化学制品,为此,市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至2000万丹麦克朗(1元人民币约合0.93丹麦克朗)资金补贴给水井周围的农户。
记者换上鞋套走进宽阔的厂房,这里的8个大型水池汇集了从各个水井抽上来的水,水池上面罩着透明塑料盖。这里没有记者想象中轰隆隆的马达声,只有哗哗的流水声。偌大一个水厂中,竟看不到一个工作人员。据布伦马克介绍,这里的水处理工作实现了自动化。
喝上一口厂房水龙头的水,口感明显跟地下水不同,金属味没有了。水厂厂长拉什·施罗德骄傲地对本报记者说:“我们水厂的水比瓶装水还好喝,在整个丹麦数一数二。”据他介绍,水厂重点维护水源的清洁和监测自来水的质量,他们每两周向丹麦国家实验室提交水样进行监测,一旦发现问题就立即处理。
施罗德还说,万一水井的水被污染,水厂会根据现有水文资料查找污染源,确定水流方向后对污染水进行阻隔,并在遭受污染的地段做出标记。另外,水厂还会迅速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水污染情况。如果是企业排污导致水污染,那么该企业将面临巨额处罚。如水井是因海水渗入污染,则会马上封存,因为水质可能需要上百年才能改善。
同行的丹麦恩维丹公司水务专家严斯·尼尔森向本报记者介绍说,从全球淡水资源来看,地下水资源储量丰富,是地表水资源的100倍,而把地下水处理成可饮用水的成本是地表水的1/10。他说:“地表水受外界和环境的影响很大,而地下水清洁易处理。”
由于自来水供应依赖地下水,丹麦非常重视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工作,通过相关立法保护地下水,并在全国设立了7个地方环境监测中心,对责任地区内的地下水进行检测。所有相关数据都会在丹麦地质调查网公布,以便民众及时了解当地水资源信息。丹麦地下水资源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海水渗入和来自农业的污染。为此,丹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规范和限制农田杀虫剂及化肥的使用。近30多年来的跟踪研究表明,通过引导农民科学施肥,丹麦地下水质明显提高。
(本报哥本哈根5月13日电)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