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14日电 香港星岛环球网14日刊文指出,任何一个“全能政府”的能力,都无法与十几亿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比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任不到两个月时间里,真刀真枪推动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该管的管好,该放的放开,重塑政府能力。可以预期,中国政府成功转型之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局面。
文章摘编如下:
在李克强当选总理后的首场记者会上,他鲜明地提出三大理念,要建设创新政府,依靠改革开放使经济社会充满活力;建设廉洁政府,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效率;建设法治政府,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无论任何人、办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权限,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现代政府。
新政府上任不到两个月,继5月6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全面部署经济体制改革之后,5月13日,他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发表讲话,再次发力推动机构改革。此前,他还同各位副总理谈了工作分工,大家齐上阵,共推机构改革。内地机构改革正式发轫。此次机构改革方案的核心、抓手和突破口是转变政府职能,而转变职能的要义则是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从李克强的讲话中,可以看出,此番转变政府职能的设计中,调整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之意十分明显。内地在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过程中,速度放缓在所难免。应对当下经济发展局面,如按照过去的思路出招,依靠政府主导、政策推动,其方案往往是加大投资,砸出几万亿,投向铁(路)、公(路)、基(建)等方向,长此以往,政府投资边际效益递减,不良后果逐渐呈现。另一方面,民间资本又无处投资。
李克强提出的是全新的应对之道:改革政府的施政方向,放松政府管制,激发民间活力、社会创造力,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重新定位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角色,转换政府职能。
过去,中国政府的强项是直接管理、调控经济生活,规划推动公共投资,甚至是亲身下场组织生产、经营。在新的时空背景下,这些强项有些已经不需要了,有的要弱化,有的要转变发挥作用的方式,政府决策要更科学、民主、规范。中国政府的一些弱项需要强化,如:提供合理的制度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在公共服务中引入竞争机制,确保社会公平正义,扩大民间社会、公民对公共治理的有序参与等等。政府要归位、补位,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政府该管的要管好,该放的要放开。
要实现强弱转换,李克强需要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能力进行重塑。这条为政新路无疑是正确的,但走起来信非易事。
从目前看,李克强的思路是,以简政放权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内地将大力发展服务业,改革制约服务业发展的行政审批制度,让市场机制发挥优胜劣汰的功效,打破市场分割和垄断。以简政放权促就业、创新,加快工商登记改革,削减名目繁多的行业资格证书制度,打破限制就业的门槛。减少审批环节,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营造就业的公平竞争环境。简政放权,分级管理,发挥地方政府贴近基层的优势。
李克强强调,政府该管的要管好。要增强执政能力,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否则会对诚信守法的企业和个人产生不公平。重点加强食品安全、环保等监管。行政监管要与执法相结合。放与管是两个轮子。要宽进严管,加强事中、事后管理要比事前审批难得多。要创新公共服务方式,现在内地产品供应充足,但服务落后。政府要为人民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大力引入社会资本,深化改革,利用市场机制,创新发展。可以预期,政府管理方式转变后,责任更重,要求更高。
此外,要优化必要的审批。该审批的要审好管住,标准明确,权责分明。要加强和改善宏观和微观管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维护中央大政方针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政府履行职能要依靠法律,权力要在法制框架下运行。可以看出,新政府誓言要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决不容忍刘铁男之流利用公权力寻租,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正如一些论者所言,所谓“习李体制”就是复兴体制。这一代中国政治家深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是全体民众的共同意愿,不可能由政府来包办。任何一个“全能政府”的能为,与十几亿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均无法比拟。值得庆幸的是,当下的中国政府和民间的意愿高度契合,民心所望,施政所向。可以预期,中国政府成功转型之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局面。(范京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