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路线图 资料来源: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652公里的奔腾,17座城池被浸润,随后,汉江在丹江口水库迂回出一片平静。然而,这只是汉江的一次“小憩”。之后,她将改变原始的流向,一路折向北,履行润泽京津的使命。 南水北调工程与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并称“世纪工程”。作为中国版的“古罗马引水渠”,南水北调工程在半个中国的跨度范围内展开,连通起江、河、淮、海四大流域。它酝酿了50年,建设周期将超过20年,投资数千亿,参与建设的人员近10万,是一项规模宏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伟大工程。
此后,发源于陕西境内的汉江注定将被以一个奉献者的姿态铭记,因为它承载着这项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治水创举。
汉江水事:国家省级两大工程 中国缺水,以京津地区为甚。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还不足全国的1/7,还不如处于中东沙漠地区的以色列。 北京,这座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都市,水资源的年人均占有量却不足300立方米,是中国人均的1/8,世界人均的1/30,属于极端严重缺水地带。缺水,成为困扰这座城市的噩梦。 南水北调成为解决黄淮海流域资源性缺水的战略措施。这个巨大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分别展开。其中中线工程从长江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 丹江口水库成了中线工程的调水源头,“共饮一江水”的梦想就从这里实现。这座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就是未来跨越3000里输往北方的南水水源,它将缓解京津持续多年的严重干旱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事实上,引汉济渭,这项被誉为陕西省内的南水北调工程同样举世瞩目。
关中缺水干旱。这样的现实,让陕西也不得不把解决水危机的目光投向了汉江。 资料显示,关中地区人口占陕西全省60%,GDP占63%,而水资源总量只有82亿立方米,仅占全省的19%,人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陕北地区年均自产水资源总量40.4亿立方米,人均也仅736立方米,低于国际公认的最低需求线,属于重度缺水地区。 据了解,随着关天经济区的加快发展,关中地区年均缺水量将达到24亿立方米。如果不增加区域水资源的有效补给,关中的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难以修复,建设关中城市群和经济区的目标将难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引汉济渭工程是统筹陕西三大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工程。 引汉济渭工程将在未来,让关中近1000万人喝上优质汉江水,支撑约500万人的城市规模和5000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届时还将归还原被挤占的农业水,使失灌的300万~500万亩耕地有水可灌,每年增加渭河干流水量7亿~8亿立方米,从而有效提高渭河纳污能力、冲沙能力,维持渭河健康生命。同时,该工程的实施,也可为促进陕南循环经济发展,为国家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保持陕南优美的生态环境提供支撑。 经济学家则表示,总投资168亿元的陕西“南水北调”工程,未来每年将为关中区域带来上千亿元的GDP增量。10年后,若陕北的引黄工程也建成,其将支撑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或带来上千亿元GDP增量。
[page title= subtitle=]
汉江源头:中国北方生命之源 距宁强县城10公里的汉源镇马家河村,属原始森林、瀑布、奇山、秀石构成的原生态自然景观风景区,它是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也是被国务院确定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 马家河村坐落在一个半山坡上,一改往日清一色的土坯房,白墙红瓦的小洋楼挺立在水泥道路两旁。村子最西南边的住户张宝贵,是个健谈的老人。说起汉江源头,老人打开了话匣子:“这里来人很多,都是来看源头的,有时每天几百人,都在我家歇脚喝水。”张宝贵全家6口人,过去种有7亩地,退耕还林后儿子、儿媳外出打工,他和老伴在家只种3亩地,打点短工。“听说这水要输送到北京去,我们一定会保护好水的。”
宁强县水保站的李文科主任介绍,汉水源头实施的“丹治”工程,是通过工程建设、植物措施的综合配置,变坡耕地为梯地,荒山秃岭逐渐被林草植被所覆盖,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55.8%提升到84.7%,净增了28.9%。土壤年减蚀量由治理前的102.92万吨增加到治理后的160.64万吨,减蚀率达到了56.1%。基本形成山顶水保林,山腰林果带,沟、溪两岸吨粮田的农村新面貌,形成了泥不下山、水不乱流、道路相通、沟渠相连、兴水固土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确保汉江源头水质长期稳定达标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水源地,当地政府肩头担负着巨大的历史责任和现实使命。宁强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与勉县、略阳一同被李四光誉为“中国的乌拉尔”,但当地政府不得不限制矿产开发和冶炼企业的发展。新建的县循环产业园区坚持以生态、循环发展原则。对入园企业做到严格的环评限制,产业定位近期以农副产品、食品饮料、中药材加工为主,远期以医药、生物工程、商贸服务、现代物流等产业为主。该县还投入资金建成了日处理1万吨污水能力的处理厂,覆盖服务人口12万,把县城及园区的生活废水进行净化处理,经处理后可达到“一级B”标准,有效消除了县城区及园区污水对汉江上游的环境污染,保护了南水北调水源地安全。 虽然国家给水源地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但与水源地肩负的生态保护、水源涵养的责任限制产业发展带来的财政收入、农民收入减少的压力相比还是有点不足。专家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水源地绿色产业后续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用水受益地和水源保护地结对帮扶机制,解决好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矛盾。
保护汉江:陕南三市责任在肩 陕南的青山绿水,为南水北调和引汉济渭工程涵养着水源,保证着水质,也担负着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70%以上的水是由陕南供给的,为了更好地保护水源地,我省先后启动了丹江治理和汉江综合整治工程,陕南三市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汉江,保障优质水源。 丹江治理一期工程以来,陕南治理348个小流域,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7681平方公里,新修基本农田2万多公顷,造林27万公顷。商洛市努力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流域内商州、丹凤、商南三县区“丹治”一期工程全面完成,累计投资5.32亿元,治理小流域84条,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89.6平方公里。建成了商州蟒龙峪、丹凤陈家沟、商南水利沟等一批精品示范小流域和丹凤桃花谷全省首个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第二批16条流域治理已全面启动实施。 为保证一江清水供京济渭,汉中市划定黄金峡和三河口水库为引用水源保护区,对重点防洪保护区、水资源短缺地区、水土流失和水污染重点治理区分类。对被治理区域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新增水质监测断面24处,建设污水处理厂23座,治理工业污染源49处。在汉江主要支流汇入口和干流有条件的河滩地区,设置生态湿地9处,河口生态湿地2.1万亩,建设汉江特有鱼类增殖保护站3处,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区1处。 近年来,安康市已关闭污染和有污染风险的企业1000多家,年减少工业产值上百亿,减少就业岗位10万多个。安康市实施汉江绿化治理工程以来,累计筹措资金3亿多元,改善了汉江两岸生态环境。据统计,汉江两岸有林地面积从工程实施前23.42万亩增加到45.63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44%提高到37.88%。汉江出境断面水质保持在国家类标准,水源区水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满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引汉济渭调水水质要求。
2012年初,汉江综合整治工程拉开大幕,工程将实施水保小流域综合治理257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25平方公里。届时将重现汉江“两山翠绿、碧水中流”的河道美景。 (来源:陕西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