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珠江水质公信力关乎政府公信力
2013年05月17日15: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 [评论:珠江水质公信力关乎政府公信力]
报载,广州市环保局日前公布去年珠江广州段水质稳定保持在(四)类水平,而国家环保部网站公开的信息显示,作为标杆数据的珠江水质似乎并没有实质改变,水质周报的评级指标依然徘徊在V(五)类或劣V类的极差水质区间。
公众一串疑问由此提出:地方数据与环保部信息打架到底该信谁?珠江广州段的水质究竟好转没?水质“稳定在四类”的官方说法是如何得来的?珠江各断面和广州各支流河涌的水质监测数据是否可公布?
对于“数据打架”现象,市环保部门解释主要是自动取样与人工取样的差异,集中在取样点位选择、取样频次和水质检测项目上。珠江前航道检测皆采用人工取样方式,人工可多点取样,检测结果相对更准确。但也有专家认为,自动采样比人工采样检测频度高,更准确反映整体和长期的水质情况。因此,国家在全国各主要流域的多个断面都设置自动采样监测点,并实时上传至国家环保部网站进行发布。
显然,“数据打架”各有各的说法,这些技术层面的争论,孰是孰非,普通公众很难加以判断。但无论如何,必须正视一个现实:4月底相关部门披露的数据显示,枯水期珠江前航道和西航道两大主航道的水质均为劣五类,珠江后航道则为IV类。这自然让人对珠江广州河段水质“稳定保持在四类水平”的说法产生怀疑。
更具体的现实是,相关部门承认广州亚运前后大规模整治的113条河涌,今年监测对比2010年8月时的水质,55条河涌水质有所改善,14条持平,44条变差,即有将近四成治理过的河涌水质变坏。其中,流溪河白云区段、石井河、花地河、白坭河都变成劣五类,属重度污染,有的比以前“还黑还臭”。仅仅这一点,岂能让人相信河涌四通八达的珠江广州河段水质已变好?
对公众而言,判断水质优劣,相对于官方数据与等级,人们更相信自己眼睛和鼻子的感官直觉。再漂亮的数字也不能取代乃至掩盖公众对水质直观感受。正如空气质量一样,检测数据漂亮,而城市却一片灰蒙蒙,谁信?水质的公信力也是政府的公信力。倘若检测数字漂亮,而水质名不副实,则不仅水质数据没有公信力,也会损伤政府的公信力。
应该承认,亚运前后广州举全市之力、耗资数百亿倾力打造的治水工程,让城里城外近百条河涌从原来的黑臭污水沟变成了清水潺潺的小溪流,确有一定的成效。同时也须承认,截污不彻底和治理不持之以恒等问题直接导致了河涌复臭复黑现象越来越频繁。市民投诉越来越多,种种质疑之声也油然而生。因而,广州治水依然任重而道远。
毋庸置疑,珠江污染治理涉及跨地域的问题。不久前,广佛跨界水污染被省列为今年重点督办的十大环境问题,其整治被列入《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2013-2020)》实施的重要内容。这是一个积极的信息。治理珠江污染,不仅需要广州继续发力,也需要相关区域的协力共治。这点必须形成共识。
珠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公众不仅期待政府部门能以真实、科学的数据回应社会的疑惑,更期待珠江“水更清”不仅是口号与梦想。牛日成
标签:
珠江 水质 广州 环保部 取样 (来源:羊城晚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