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的智慧能否化解两国民众频因边界摩擦等问题产生的心理隔阂?图为2008年7月,一位中国士兵(左)和一位印度士兵在中印边界。法新社 |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邓亚君 发自北京
5月19日至27日,李克强总理将出访印度、巴基斯坦、瑞士和德国,其中印度是李克强总理首次出访的第一站。
中印同在亚洲,互为近邻,相互对望,摩擦与合作并存。历史上的不快,仍不时投射在现今的双边关系中,不久前的“帐篷风波”即是明证。而当前双方经济往来的活跃和彼此认知的落差,也都注定了这两个发展中大国交往之错综复杂。
无论如何,只有彼此走近,才能跨越距离,超越分歧,“近邻”方能不再遥远。
“龙”“象”有多远?
5月19日起,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开启他上任之后的首次出访之旅,第一站即是印度。有外交官员谈及此访时形容称“富有挑战性”。事实上,在中印关系史上,把印度作为中国新任总理的首访首站,尚属首次。
不过,更多的“挑战”在于,中印关系刚刚经受了两国边界问题引发的新一轮风波的考验,政治家的智慧能否化解两国民众频因边界摩擦等问题产生的心理隔阂?
“从北京飞往新德里差不多要七八个钟头,但印度和中国仅仅一山之隔。”去年曾到访过印度的林女士对《国际先驱导报》说。
在地图上,“一山之隔”的中国和印度拥有长达约2000公里的边界。由东至西,争议领土约12.5万平方公里。这个从历史延续至今的争议空间,往往成为点燃中印民族情绪的导火索,更在两国彼此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一遍遍被炒作、发酵、引申,冲击着中印民间对彼此的认知和感受。
“一个强烈的矛盾体”
即使是在印度问题研究学者毛四维眼中,印度还有很多他“看不懂之处”。毛四维曾在印度学习、工作不止10年,他曾经担任中国驻印度使馆参赞。在他的博客首页上,标注个人身份的一栏这样写道:“退休外交官,愿更多了解印度。”
在毛四维看来,印度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度。宗教多、种姓制度复杂、地方文化各异……多元化的同时,先进与落后没有章法地混杂在一起,印度因此被毛四维评价为是“一个强烈的矛盾体”。
这种矛盾除了在社会文化层面显而易见,在政治层面也并不鲜见。
尽管印度总理辛格去年曾表示,世界有足够空间容纳中印,但印度军方在多个场合渲染“中国威胁”之举并未结束。今年4月15日,中印“帐篷对峙”风波爆发后,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在边界的陆军甚至提交报告书,提出武力解决对峙事件的选项。而印度官方却一直向外宣示:“谈判在不同级别展开,以和平解决这一事件。”4月26日,印度军方代表团如期来华访问,与中方协商敲定了关于本年度在中国举行五年来中印首次联合军演的事宜。
印媒热衷渲染中印对抗
纷扰之中,有中国专家直指印度媒体在中印关系中热衷炒作,影响两国正常交往。“在中印都在崛起、国内民族情绪进一步增强的背景下,中印之间尚未得到解决的边界问题便突显出来,也成为印度媒体主要的炒作点。”毛四维说。
印度德里大学中国问题专家拉夫尼·塔库尔认为,印度的民族主义者视中国为印度的主要威胁,他们也希望印度成为崛起的大国,这可能导致仇外情绪。毛四维也以自己的经历表示,印度部分战略问题专家总是从“阴暗面”看待中国,一旦中印之间因各种问题发生摩擦,他们就联合媒体借机炒作。
在对华戴上“有色眼镜”以及渲染“中印对抗”的论述中,大多数民族主义者和媒体反复提及的话语便是1962年中印间曾经爆发的战争。
即使对主推对华交流与友好的印度政治家而言,1962年冲突的影响都无法磨灭。印度前驻华大使拉奥谈及此事时曾表示,“当时,我只有11岁,虽然还很小,但对我的影响却是很大的。”她说,“我(现在)把中国朋友当成我自己的朋友,不容许这样的事情再发生。”
但在无形中,历史的印记仍是两国走向亲近的一道裂痕。
回国后向同事赞扬印度民众热情友好的林女士也表示,虽然印度人简单朴实,但自己总觉得与他们有一层隔阂。“在印度纪念中印战争的场所,中国政府的人去是不允许参观的。可能他们还是对中国有所芥蒂吧。”林女士说。
现实中彼此需要
印度的矛盾之处也体现于此。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中印在现实层面中的彼此需要越来越迫切。
中印双边贸易额2011年增长至740亿美元,远高于2000年的30亿美元,中国成为印度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印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相比印度,中国的制造业和轻工业都具有较大优势,印度方面则希望在医药、化工、软件等方面打开中国市场。
去年年底,中印边界争端继续被印度媒体提上日程时,中国国家发改委和印度计划委员会在第二次中印战略经济对话时讨论了一系列问题,两国签署了多达11项谅解备忘录,价值约50亿美元,包括相互为对方的金融机构提供市场准入待遇,以促进投资和扩大经贸往来等。
对此,印度媒体评价说:“尽管政治紧张,中印企业仍签署协议。”外国媒体同时援引印度计划委员会副主任阿卢瓦利亚的话对外表示:“只有通过更大规模的相互投资,我们才能将印中经济合作带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目前中印都处于战略机遇期,需要集中精力发展自己,也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和地区环境。”中国南亚学会会长孙士海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国际上,中印都希望表达出发展中国家共同的诉求。两国在“金砖国家”、“基础四国”、多哈回合谈判中保持着密切沟通与配合,并就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能源和粮食安全等重大问题协调着立场。
“现在来看,中印之间的交往‘模式’主要建立于1988年。”毛四维介绍说。1988年底,印度总理拉杰夫·甘地访华,使中印两国中断了20多年的高层交往得到延续。同时,印度对华政策出现明显调整:把原来的解决边界问题和两国关系挂钩调整为“一方面解决边界问题,一方面发展两国在其他各领域的关系”。
从高层共识到民间交流
“印方学者也会提出,在中印经贸已经发展到700亿美元的情况下,一个正常的两国关系不应该有一条明确的边界吗?”毛四维说,“但问题是,其实从‘帐篷对峙’风波中也可以看出,作为历史遗留问题,两国边界问题非常复杂,双方分歧太多,只能一步步谈。”
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迄今已经举行了15次谈判。去年10月,在新德里纪念1962年中印战争的活动中,时任印度国防部长的安东尼表示,中印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机制,能“迅速消除”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
印度在华龙头企业塔塔集团的中国工作人员表示,集团的在华业务几乎不会受到中印边界问题、“中国威胁论”的影响。2012年,塔塔集团在中国的销售额约92亿美元,从中国采购额约8.7亿美元,销售稳固增长。“中印之间的问题和摩擦,多是媒体炒作而来。”这名工作人员说。
北京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姜景奎亦认为,中印关系正在迈向成熟,出现分歧和摩擦时,双方能体谅到彼此的利益,同时,解决问题的相应机制也在日臻完善。
然而,该如何去消减民间对中印关系的误读和偏见?新德里政策选择研究中心主任古鲁斯瓦米表示,“直接交流”是打破隔阂的有效方式。
“比起中国和东欧或者韩国的人员往来,中印之间近几年约六七十万的人员往来是不多的。交流不多,所以了解不多,感情就很难培养出来。”对古鲁斯瓦米的看法,中国前驻印大使周刚颇为赞同。他说,“我们不能要求民众像学者一样深入研究,了解两国关系的方方面面,但是彼此有一个基本印象对两国发展关系非常重要。”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