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被誉为“营养学界博鳌论坛”的权威学术盛会第十一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在杭州召开。这是由中国营养学会主办的四年一次的营养科学盛会,是我国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研究、经验交流和信息共享的一个重要平台。大会向伊利集团、达能(中国)、美赞臣(中国)、雀巢(中国)、安利(中国)等对中国食品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了认可,伊利集团因在行业营养研究中的引领地位被授予“营养创新贡献奖”,一方面是伊利集团多年来对我国居民饮奶的贡献,另一方面更折射出几十年来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六张牛奶券的回忆
老家在呼和浩特的宋超存着6张半斤的牛奶券,上方写着“呼市红旗区种牛繁殖场”,中间是“半斤牛奶”字样,左右分别印着“加盖公章”和“凭票付奶”,“半斤牛奶”字样上盖着红色的“呼市红旗区种牛繁殖场 革命委员会 奶票专用章”。
牛奶券上的呼市红旗区种牛繁殖场,正是伊利集团在上世纪60年代使用过的名字,“凭票供应”也是一代中国人共同的记忆。在那个年代,我国物资严重缺乏,牛奶更不可能敞开供应,要凭医生证明才能得到奶证。而且奶证的发放是有限定的,只限于出生的婴儿、产后的妇女、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和慢性病患者。所以在那时候牛奶是名副其实的营养品。
90年代 牛奶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上世纪中叶开始,各国的“牛奶运动”陆续开展。20世纪60年代,日本在全国掀起了“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的运动。印度为增强国民体质,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了“白色革命”。还有美国的“三杯奶运动”、泰国的“全国喝奶运动” 。而在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乳业进入了快速增长期。那几年,我国人均牛奶的占有量从1994年的4.4kg上升到2000年的7.4kg,年均增速达到20.0%以上。
人均牛奶占用量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变革。1993年,经过股份制改革,曾经的呼市红旗区种牛繁殖场,当时叫呼市回民奶食品加工厂正式更名为伊利集团。企业制度的转变孕育着更大的行业变革。
内蒙古的牛奶产量大、品质好,但传统的巴氏杀菌奶保质期短,无法长途运输。伊利液态奶要走出内蒙,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此时瑞典利乐公司有成熟的生产技术,能够使牛奶的保质期达到6-8个月。但该技术价值不菲,一条生产线就要一千多万元,这对当时的伊利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上?还是不上?为了企业的长久发展,也为了更多中国人喝上牛奶,伊利人决定咬紧牙关,勒紧裤腰带也要上!
1998年,伊利在全国第一个引进了两条瑞典利乐的常温液态奶生产线,把牛奶的保质期延长到了7个月,这一划时代的成就——仅仅液态奶,就使伊利在2005年成为首家销售业绩突破百亿大关的中国乳企。
有人做了这样的假设,如果当时没有大胆引进这两条液态奶生产线,中国乳业的灭菌奶生产工艺势必延迟,也就没有后来乳业的大发展。今天这种“每天早上一杯奶”的生活方式的到来,也就遥遥无期了。
解决亚洲人乳糖不耐受,让不能喝奶的人喝好奶
牛奶在中国不够普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亚洲人和欧美人体质不同,80%的亚洲成人体内缺乏乳糖酶,饮奶过后可能产生肠鸣、腹胀、腹泻等症状,学术上叫乳糖不耐受。如果说常温液态奶的生产解决了液态奶的普及问题,那么还需要另一项技术来解决缺乏乳糖酶这个生理问题。
从2003年到2007年,经过长达四年的研发,伊利集团开发出了国内第一款可有效解决“乳糖不耐受”问题的牛奶——营养舒化奶。“伊利营养舒化奶”在国内首次采用了业界领先的“UHT后无菌添加”工艺以及国际先进的“LHT乳糖水解”技术,在不破坏牛奶原始的色、香、味、口感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基础上,将大分子乳糖90%以上水解成为小分子的半乳糖和葡萄糖。这一技术突破让“乳糖不耐受”问题迎刃而解。
营养舒化奶的诞生,不仅填补了国内乳制品行业的一项技术空白,而且用最经济简便、科学有效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亚洲人群的健康饮奶问题,对此后几年我国居民奶类食品消费水平的提高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伊利的努力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就在获得营养科学大会“营养创新贡献奖”的前一天,由第一财经与中国最大调研公司之一益普索在消费者中调研得出的中国食品健康七星奖“最受消费者信赖品牌”也花落伊利。
伊利营养舒化奶在第十一次全国营养科学大会上获得“营养创新贡献奖”
“牛奶运动”已成为一个国家“富国强民”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政府和企业的多年努力,目前人均牛奶占有量相比20年前早已成倍增长。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是一个没有饮奶传统的国家,人均牛奶占有量目前仅为27.3千克,与发达国家平均107千克相比,还不足其三分之一,甚至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相比,也足足相差13公斤。实现中国人的“牛奶大国梦”,还是任重道远。从这个意义上看,两个沉甸甸的奖项认可既是鼓励,更是鞭策。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