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报A11版报道了《网友绘制公交小偷地图》,引起很多乘车族的关注。昨日早高峰时段,公交分局反扒民警共抓获6名小偷。
“送站”未遂小偷被民警拽下车
21日下午5时至晚上8时,本报记者跟随公交分局二大队两便衣民警,沿途分别在14路、35路、700路、800路等公交车上查看是否有偷窃行为,但并未发现小偷。
昨日早上7时30分,记者随二大队民警来到小雁塔站。一辆410路进站后,车上下来一名瘦高个男子,该男子未离开站牌,而是在附近转悠。一辆508路中巴车停下后,车上已经非常拥挤,但仍有几名乘客想挤上去,此时,瘦高个男子趁机走到一名女士身后,装作想挤上车。
“看,他的手不老实。”民警提醒说,瘦高个男子的右手拿着零钱,但左手却在女士的挎包上游走。
瘦高个男子也假装上车,此时,两民警已移动到车门附近,飞速上前,将瘦高个男子拽下车,给其戴上手铐。民警没从他身上搜出赃物,而那位女士包拉链已被拉开。
随后,记者和另一路民警乘坐K203路公交车,后门处一男一女同样神色慌张。车辆行至南门时,男子将手伸进一男乘客裤兜,还没来得及抽手,就和旁边女子一起,被民警抓获。而另一路民警,也在大差市站将两名可疑男子带回讯问。
早高峰期间,公交分局六大队民警在217路公交车上抓获一男一女、216路公交车上抓获一女子,3人都是在后门处,趁乘客下车时,掏出乘客包内财物,当场被捉。
小偷说在后门挤容易得手
瘦高个男子说自己姓汪,是河南人,来西安后靠“偷东西为生”。他习惯一个人“行动”,夏天,主要在早高峰时段作案,早上被抓前,他在410路公交车上没“捞到货”,“靠近了几个人,他们警惕性很高,我就没下手,”他说。
“一般瞄的都是女的和老人。”汪某说,在他们看来,女的和老人防范意识比较差,即使发现他在偷东西,一般也不会声张,这就使得他“不害怕”。另外,他更“喜欢”去偷外地人。
汪某说,“同行”爱在车后门处拥挤,那个时候,乘客都忙着下车,容易将挎包背在后面,他会迅速拉开拉链,得手后再趁乱下车。
警方困扰乘客不配合取证很难
公交分局二大队教导员杨继荣介绍,小偷一般下手目标是外地人、女士、老人和学生。而小偷偷东西不会选太堵的路线,否则即使得手,也很难将赃物转移出去;夏季来临,早高峰时段多在车上活动,晚高峰时段多在站牌“送站”。
“包括六大队抓的在内,6个小偷里有5个是聋哑人。”杨继荣介绍,聋哑人作案,更有其特点。因其无法说话,需用手势来沟通,一般来说,在作案中,会不时用眼色、手势等交流。
“他们甚至会用撇嘴、挤眼、摆头等来暗示对方。”杨继荣提醒说,除过这些,他们会用衣服、手包等在作案时加以掩饰,有时候,更会利用拥抱等动作来迷惑乘客实施偷窃。此时,乘客要最大限度提高警惕,保护好财物。
目前,公交分局共有民警200余名,而反扒民警有70余名,他们“保护”的公交路线有230多条。平均下来,每名反扒民警要“照看”3条公交线路,这样的话,警力分布很不均匀。
“还有取证难。”杨继荣说,有时民警抓住小偷,可失主不愿配合工作,多以“怕迟到”为由,拒绝指证,这就增加了反扒难度。“希望遭受盗窃的乘客,积极配合我们调查,这对下一次乘车和其他乘客都是很好的保护。”
本报记者 曾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