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厂在村旁村民焦虑不安
去年下半年开始,浮梁县蛟潭镇外蒋村7个村小组、几百户村民开始焦虑不安。
“自江西德尔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尔化工)2007年投产以来,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随意排放,用水沟做过滤沟、河流作净化池,且至今未见废水排放过滤净化池。近7年来,已造成周边100多亩的松树枯死枯黄,多处古树死亡。”蛟潭镇护林员程福田介绍说,化工厂的生产厂房距离最近的村庄和外蒋小学不到0.4公里,与周边邻组不到3公里,全村1200多人、农田1300多亩、山林15000多亩直接受到威胁。
据了解,德尔化工是当地招商引资进来的,之前这片区域属原国营713厂。2006年,德尔投资集团从镇政府买下了这片厂区。
“早几年,从厂区走过的时候,总能闻到刺激性气味,也经常能看到他们的废气直排,当时没放在心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发现厂区周边几百年的古树死亡,工厂周边山上的松树大面积枯黄枯死。”
新溪桥小组村民江梦华家屋后是座山,距离化工厂不到500米。“我家后山有一亩多红心李,从2009年开始大部分果树基本不挂果,挂了果的长得也很小、酸涩,没法吃。改种毛竹,长出来的竹子也很细,成片枯黄。”
同小组70岁的余钱娇称:“我们家几十颗板栗树四五年都没挂果了,以前吃不完经常拿到集市上去买,现在连自己吃都没有。”
邬家村小组70岁的邬福海称:“我们村绝大部分村民家都种有柿子树,近几年也很少挂果。”
5月6日,新法制报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德尔化工距外蒋村兴溪桥组确实只有400余米,厂区东侧为206过境国道,其余三面环山。主要生产SF6(纯净的六氟化硫,气体是一种无臭、基本无毒、不可燃的卤素化合物纯品。但产品中如混杂低氟化硫、氟化氢,特别是十氟化硫时,则毒性增强),年产量500吨。邻近厂区的附近山上,肉眼很容易能看到成片枯黄的松树。
由于担心农作物、饮用水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严重污染和危害继续加大,村民人人自危。于是,外蒋村委会兴溪桥小组、叶家村小组、大山邬小组等7个小组联名请愿,强烈要求德尔化工立即停产,搬离此处。
市环境监测站报告称“达标”
为了证明化工厂涉污及存在危害,村民前往化工厂寻找真相。相关人员拍摄了化工厂内部视频和在化工厂上班村民的介绍。
视频中,新法制报记者看到,厂区破旧混乱,工人在电解车间外的空地上,用高压水枪清洗电解槽,而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流入了厂区的沟渠,再由沟渠流入附近的河流,生产废渣也被随意丢弃在附近空置的房屋内。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该厂工人称,他是附近村民。“我在电解车间工作,正常情况下电解槽一个月清洗一次,清洗的水确实未经处理,事实上整个厂区也没有建立污水池,也没有专门的废水处理设备。以前,厂区尾气都是直排的,后因村民意见很大才安装了相关装置,对废渣也开始进行清理,并修建废水集中存放池。”
对于村民的联名请愿,浮梁县环保局局长郑前进接受新法制报记者采访时称,德尔化工环评报告中卫生防护距离是50米。此前,他们接到过群众投诉,多次到现场检查,同时责令德尔化工尽快提供近期产生废气、废水及周边空气质量环境监测报告。
3月27日,德尔化工委托景德镇市环境监测站对其生产废气、废水及周边空气环境质量进行全面监测。
4月9日,景德镇市环境监测站监测报告结果显示:厂区周边环境空气中的氟化物、二氧化硫时均、日均浓度全部符合《环境空气标准》(GB3095-1996)表1中二级标准;公司废水排入的小溪大山坞至兴溪桥河下游500米河段设置的两个监测点中的pH值、氟化物、硫化物浓度全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Ⅲ类标准。
然而,该达标报告并没能说服附近的村民。
4月19日,几个村小组的村民齐聚德尔化工门口,要求其停产。
4月26日,景德镇市环境监测站受托再次针对该厂废气污染源进行检测,并于5月2日出示监测报告,结论依然是符合标准。
“树木枯死是不争的事实,既然存在‘三废’偷排,为何两份监测报告全部达标?”村民表示不解。
而浮梁县林业局分管森林病虫害的副书记程美予称,他们曾到该村取样检测,并与省市林业部门反复研究,可以肯定,树木枯死跟病虫害无关。
景德镇市环境监测站站长戴勇受访时称,两份检测报告确系他们站里出具的,他们对报告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
而外蒋村村民以“怀疑检测当天企业未满负荷生产”为由,提出要省级部门介入鉴定,并重新对该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进行监测。
郑前进称,针对百姓诉求,他们找到省环保厅,希望省环境监测站能够前来检测。
5月中旬,省监测站工作人员已前往当地,对于当地的土壤与水进行了取样,目前监测报告还没出来。
中小型化工厂防护距离无统一标准
德尔化工一名冯姓负责人在接受新法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是正规企业,并出示了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文件、环评报告等材料,同时一再强调,2007年6月,公司环评报告书通过了景德镇市环保局审批,同年8月投入试生产,2009年3月通过环保“三同时”竣工验收。
让他感到揪心的是,现在企业的生活用水已被村民切断了。
对于村民的诉求,他表示:“可能我们跟周边村民缺乏有效沟通,我们现在已作出了出钱邀请村民去其他生产六氟化硫的企业参观考察、企业出钱让村民去委托他们信得过的检测机构前来检测等八项承诺。”然而,村民并不买企业的账。
从厦门的PX事件开始,到后来大连的PX事件,2012年的什邡、启东、宁波、北京以及今年的成都、昆明等,对环境污染的担忧,已成为民众最大的心病。
此前,南方周末开展的一项网络调查结果显示,政府动辄准备上马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PX项目,却有近五成的公众反对。而最为外界关切的环评,被大多数人视作只是“遮遮掩掩走过场”。
厦门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周志家此前受访时认为,一些高危、高污染项目存在一种“邻避效应”,即没有人想把这些项目建在自家门口。
而事实上,在百姓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这种“邻避效应”在许多化工、造纸等项目上也很明显呈现出来。
除了一些企业确实存在污染、环保部门又查处不力之外,导致百姓对化工企业产生不信任的,还有信息的不公开。
省安监局监管二处副处长孙屹针对化工行业的卫生防护距离一事在接受新法制报记者采访时称,化工厂种类太多,千差万别,国家对于大型化工企业有防护距离的统一标准,而对于中小型化工厂的防护距离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省里目前也没有相关的规定,一切应以环评报告里的卫生防护距离为主。
记者通过查询了解到,国家对于高危化工企业,要求其安全距离是1000米。
避免恐慌关键在于信息沟通
省环保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承认,近些年,环境问题确实成为了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一提到建化工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污染,自然而然心生抵触情绪,甚至无论立项、环评、信息公开等工作是否做到位,抵触与恐慌都不能消除。“一方面是大家的保护环境意识在增强,另一方面也不排除炒作跟风的可能性。”
他同时认为,现在所谓的化工恐慌,情况往往比较复杂,表面看是环保问题,很多时候是一方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转而拿环保说事。
“当然,一些化工企业也确实存在问题,只有我们在引进项目时严把项目关,坚决不引进那些高污染高危害、且危险和污染无法消除的项目,同时加强信息公开,才能有效地缓解矛盾,消除恐慌。”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金涌曾称,化工项目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解决问题的还在于政府、企业与群众的沟通,项目信息公开透明,政府引导市民广泛参与企业项目的立项、环评和生产建设,“没有神秘了,它自然就不会恐怖”。
中国石油化学工业规划院总工程师李君发之前也称,避免该类化学恐慌事件,关键在于信息公开,“政府要宣传,要信息公开,要增加公众参与,多听取群众的利益诉求,企业把存在的风险告诉大家”。
连续两年在全国“两会”上为解决“化工恐惧症”奔走呼吁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认为,一些企业没有把安全环保工作做好,频现的安全、污染事故引起了民众的恐慌是主要原因。公众缺少基本的科学知识,媒体夸大了一些负面影响,导致公众产生误解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曹湘洪提出,当前化工基础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亟须启动。他建议国家设立专项资金,加强对公众化工基础知识的宣传教育。
信息公开、广泛听取民意、加强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成为专家们普遍认同的解决之道。老百姓则认为,地方政府在招商时应该严把项目、环评关,对于那些污染、有害又难治理的企业不该引进。在选址上要考虑百姓的安全,对高污染企业要监管到位,从而确保周边居民的安全。
截至记者发稿时,村民与企业仍在谈判,村民代表称,企业已承诺在2014年1月20日之前搬离外蒋村。
◎文/图 记者昌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