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于25日抵达德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李克强总理亚欧四国之行最后一站,也是作为总理首次出访的唯一一个欧盟国家。23日,李克强在德国《时代》周报发表题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署名文章,为出访德国“预热”。
我即将再次访问德国,目的是全方位推进中德合作。对此,有人可能会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从中德合作的历史脉络和现实需要中、从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发展中找到答案。
文章摘要
1 中德为什么能够越走越近?
共同利益增大 需求增强
原因很简单,就是双方共同利益越来越大,相互需求越来越强。近年中德各领域合作发展迅速,两国都把对方视作最重要的经济伙伴之一,联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使这种纽带更加牢固。
两国合作促进了彼此的发展。中国的长项是市场规模大,但在科技研发、企业管理、产品工艺等方面,从德国学习借鉴到很多。可以说,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德国是持久的合作伙伴。双方合作也为德国经济增长增添了活力。中国汽车市场已占到大众汽车全球销量的30%,是宝马公司全球第一大市场。西门子和巴斯夫公司也把中国作为全球第三大市场。
2 中德合作能继续有所超越吗?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答案是肯定的。目前中德合作已经达到历史新高度,但中国有句老话,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现在双边贸易额为1600多亿美元,只占中国外贸总额3.8万亿美元的4%左右。在中国日益增长的对外投资中,德国所占的份额也比较低。中德相互促进、共同增长,是大有可为的。同时,中国自身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今后五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累计将达到5000亿美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会使中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这有利于德国进一步开拓亚洲市场,为德国企业发展、为德国经济繁荣提供更多机遇。
3 中德之间出现不一致怎么办?
一句话,求同存异
一句话,求同存异。中国人常讲,十个手指各有长短。今天的世界丰富多彩,国家间认识上存在差异并不奇怪,如何对待差异才是关键。遇到分歧不以己度人,不强加于人,而应设身处地,推己及人。
中德两国都有勤劳智慧的人民和创新求实的企业,有宽广的胸襟和务实的心态,理念上的分歧不应影响双方的友谊,扩大合作可以使彼此获得更多双赢的机遇。
中德企业的合作不会削弱彼此的优势。竞争不是坏事……况且,两国企业还可以联手开拓第三方市场。中国将更好地完备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企业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4 中德能为世界做点什么?
两国民众受益 造福世界
欧洲的德国与亚洲的中国携手前行,不仅使两国人民受益,而且造福于世界。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仍在深入发展。中国是欧盟一体化的坚定支持者,坚信欧洲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是世界重要的一极。我们乐见欧盟成功应对债务问题,乐见欧元区货币稳定,赞赏德国为推动欧洲经济复苏所作的贡献。德国好了,欧盟好了,对中国也好。
继续同舟共济、共同应对挑战,需要各国拿出担当和智慧。中德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旗帜鲜明地支持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加强国际合作,有利于维护双方共同利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据新华社电
解读
总理国外刊文要过哪几关?
文章由外交部起草总理亲审,专人联系外国媒体刊文事宜
中国驻德大使馆网站消息,德国《时代》周报23日在第6版以整个版面的篇幅,刊登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署名文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总理出访在外媒刊文成惯例
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陈明明告诉记者,在国务院总理外访前,提前一到两天在外访国家的权威媒体刊发署名文章已经成为一种外交惯例。刊发总理署名文章的目的是让当地民众了解总理外访的意图和目的,与当地民众拉近距离。
例如,这次李克强总理在德国发表署名文章的内容主要谈及中德贸易以及两国间的互惠与合作,这个内容是李克强总理访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文章的结构和语句上,这篇文章的小标题多为问句,这与德国人的思维习惯有关。德国人非常严谨,语言文化比较直接,喜欢一问一答这种语句形式,因此文章的结构安排也是按照德国人的习惯,这样与当地文化更为贴近。
外媒刊发总理文章不收费
对于署名文章的写作和发表程序,陈明明称,一般来说,署名文章多由具体负责访问国的外交部相关司局起草,起草完成后由外交部主管副部长、部长、主管外交事务的国务委员审过后,由总理本人亲审。总理亲审后确定没有问题再由外交部翻译室进行翻译。
外交部主要负责与当地主流媒体进行联络,发表文章。一般来说,当地媒体不会收取任何费用,他们更看重中国总理的影响力。
德国《时代》周报国际政治部编辑昨日接受新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李克强总理在报纸刊文一事,有专人负责与报社联系。
采写/新京报记者 邢世伟 储信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