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以成:纪委书记的小人物情结
文•图_本刊记者 舒炜 南京报道
纪委书记出新书,还是小说,不管内容如何,谷以成在决定出版这本《金陵小巷人物志》前,就考量过日后的影响。三个月前,或许还有人对这名南京市六合区纪委书记质疑,但在强大的市场反响下,这本热卖的小说已悄然完成了第二次印刷。南京夫子庙一家书店老板只对记者说了7个字:“这本书,‘金陵纸贵’。”
谷以成本无意再次成为话题人物,从检察官到江苏卫视的波洛探长,从专栏作家到纪委书记,他身上从没缺过话题。
平民情结与悲悯情怀
“以你的身份,出这本书,合适吗?对你的工作有没有什么影响。”记者见到谷以成寒暄不到3分钟,终忍不住抛出了这个最想知道的问题。
谷以成取过一支烟点上,使劲吸了两口后表示:“这个肯定考虑过,人们对官员写作反感,猜测是不是利用职权或者捉刀代笔什么的。不过大家要是认真读了我这本书,就不会有这些疑虑了。其实能出这本书,周梅森给我的鼓励很大。”
记者看到,这本书由几乎从不给人写序的周梅森作序,周给出了原因:“谷有一种平民情结与悲悯情怀。”
修锁的、收废品的、小区保安、餐馆小老板等等,书里的这些街头巷尾、引车卖浆之流,谷以成都很熟,有的还成了朋友。聊聊天,下下棋,夏天的时候也会和那些赤膊短打的街坊在路边烧烤摊吹上两瓶啤酒。
“但你归根到底是体制内的人,出书需不需要什么组织上的程序?”记者仍不死心。
“需要啊,按照规定,我向区委书记和市纪委书记都要报告。”谷以成说,“领导们不仅同意,并且很支持,市纪委为此还特别提出表扬,让我有点不敢当啊。”
能歌能哭真名士。按谷以成的理解,不管什么人,写作本身就是基于对生活的观察、想象、记录、体会,不应该是什么人可以做,什么人不可以做,什么人适合做,什么人不适合做。他虽然出了几本书,质量和销量都不错,但却不愿意加入作协。“写作不应该成为某类人的禁忌,能写、写得出来总归是件好事。”
“据说有文化界的朋友讲了这本书不少好话,说你对普通人的描写淋漓尽致,但我是觉得有点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感觉。”记者认真翻看了其中的两个故事,道出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
谷以成很谦虚:“他们说我的文章有点汪曾祺的味道,是不是要由读者自己去判断,我的书里一些生活化的俗语比较多,可能本地人会更有感觉吧。”
“再大的官,终将归隐于小巷人物”
谷以成工作很忙,但他会尽量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家里的事不能带到工作中去,同样,我不能回到家还当纪委书记啊,那还了得?不过,有时在家接到工作上的电话,马上又得转换频率,进入纪委书记的角色了。事情处理完,重新回到生活状态中。”
逛菜场,是谷以成在周末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因为那里面有着芸芸众生,我经常观察菜场、理发店那里的人物,晚上再回忆其中的一些片段,记下只言片语,那是我的乐趣。”
说到市井人物,谷以成的话匣子完全打开。谈到某个鱼贩时,他脸上写满了佩服:“那可是真厉害啊,不用拿、不用掂,隔水瞅一眼鱼的游动情况,就能估算出大约的斤两,误差在5钱以内。”他嘴里含着烟,用手比划着,给记者“演示”了一次鱼贩抓鱼、杀鱼、切鱼片、秤鱼的一套动作,一气呵成,活像刚刚亲手卖出一条鱼。
“我认识的一个捏面人的也有绝活啊,他是一面观察人,一面在袖子里‘盲捏’,几分钟,拿出来的至少有个八成相似了;另一个修鞋子的也厉害,他可以根据鞋底每个部位的磨损程度,揣摩出一个人的性格。一般鞋匠是把大码改小,他则可以把小码‘变’大。”
谷以成给这些人起了一个好听的称号——“民间哲学家”。“他们对自己职业的研究十分精深,但却对别人看来是‘神技’的这些技巧不以为然,在无意中成为了在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正如欧阳修笔下卖油翁那样的哲学——无他,唯手熟尔。”
“你的书里面为什么不写官员,尤其是纪检干部?应该说这是你接触得最深刻或者说是多的。”记者不解。
谷以成笑笑,“现在时机还不成熟。现在这本书里只有一个官员,是个退了休的官员。讲的是他如何从刚退休后的不适应,慢慢融入到寻常百姓生活之中的,这个过程很有意思。这里面也是个暗喻:任你再大的官,终将归隐于小巷人物。”
“那你觉得官员和小巷人物有什么最大的不同?”
“这不好类比,前者说话有人听,后者说话无人或少人听。不过,小巷人物是很大气的,他们这群人曾为改革买单,隐忍、坚韧承受能力都很强。为了一块钱打官司,那是白领们干的。现在不少所谓精英们为了一点屁大的事,忧郁、看心理医生、跳楼……很难说这不是矫情,这些小巷人物遇到了那么多困难,要是想不开,岂不是要天天撞墙。当然,很可能小巷人物的儿女就是白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爱恨,我也不会回避,这些在书中就有体现。他们有跟世界沟通的自我方式,感到生活总是向上的,甚至是苦中作乐笑中带泪的。”
“你想写的是三百六十行吗?”记者试图归纳谷以成的写作目的。
“可不能那样,那是我写作的忌讳,一开始要是立下了目标,很可能最终完成起来很刻意,我不喜欢斧凿痕迹过浓的作品。我今天碰到一个有特点的人,可能会写,也可能不会写,我向往‘谈笑间,灰飞烟灭’的那种随性、自然的状态。比如我知道一个给人看坟的,这人有一肚子的故事,写出来肯定好看,但我觉得写他的那种感觉还没有到。”
“没赶上好时候”的波洛探长
谷以成的一个同事曾这样慨叹:“老谷没赶上好时候。”那是,谷以成在江苏卫视上红的时候,江苏卫视还没现在这样红。
方格衬衫、黑色马甲,胸坠怀表,手拿烟斗。这是谷以成在江苏卫视2005年开始的一档《探案俱乐部》节目中的形象。他扮演的是大侦探波洛,在节目里推理破案。此时他的职务是南京市鼓楼区检察院副检察长。
波洛探长是英国推理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一个头脑里面有许多个“小小的灰色细胞”——所谓推理因子——的比利时私家侦探。
“虽然经常上广播电视,点评案件、法律咨询什么的,但那时也有顾虑啊,在卫视上的节目,怕自己说得不好、不准,当时想的是影响检察官形象。节目里既要组织语言,做到观点明确,表达流畅,又要表现出波洛探长那种老谋深算的形象感觉,还要与支持方阵呼应互动,弄得手忙脚乱。几十只大功率的聚光灯从不同的角度照射过来,一会儿就是一脑门的汗,比我出庭还累。导演却说,就是要有出庭的感觉才行。”
节目播出不久,成功扮演“波洛探长”的谷以成便成为江苏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当时走到南京的大街上,常常会冷不丁有人喊“波洛探长”。
“不会是一边倒的叫好吧?里面就没有批评?”记者给谷以成出了个难题。
谷以成摁熄烟头,稍作回忆,“有批评的啊,有人质疑我的形象问题,也有人认为话题分析不够透彻的。法律问题本来就允许大家一起探讨的嘛,当然这些话当面没人跟我说,我无意中听人说起的。”
这档每周一期的节目持续播出了一年半,谷以成是期期不落,后期还当了主持人。在此期间,谷以成还发挥了苏州大学中文系出身的写作底子,逐渐成为了专栏作家,他给《清风苑》杂志连续写了5年的卷首语。除了用俏皮的风格诠释法治的意义,更表达对弱者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执法犯法者的嫉恶如仇。他曾写道:“让我们都对昏官也咬牙切齿起来。连那些屈死的孤魂野鬼,到了那边,也要把昏官紧紧缠住。”
谷以成说自己特别喜欢当时自己在专栏的一个漫画形象:大头小身,一脸快乐。
纪委工作就是“盐卤点豆腐”
上个月,谷以成成为了南京市纪委和当地网站联合举办的《民声有约》特别节目——“纪委书记网络访谈”的首场嘉宾。南京市纪委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本来第一期计划的并不是谷以成,但我们想啊,这第一炮一定要打响。”
谷以成在里面侃侃而谈,旁征博引,在谈到有村官和承包人签荒地、废旧厂房等合同时,他就说:“有的村书记、村主任跟人签合同,一签30年、50年,最长的100年。我都不知道他能不能活到一百岁!”
他还向大家告知了自己的微博:“@盐卤点豆腐”。关于这个名字的意义,他解释说:“盐卤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反腐倡廉就是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这些接地气的话得到网友纷纷支持,谷以成的微博粉丝也呈几何级增长。南京市其他区的几个纪委书记还“抱怨”谷以成:“老谷,你讲得这么好,我们‘压力山大’啊!”
@盐卤点豆腐不光是摆设,记者看到,谷以成在里面解决了不少老百姓的问题,语言也是幽默生动。网友@开一刀就问:“六合区有没有被查处的村干部?”谷马上回复:“有啊,不止一个两个了,有时间我跟你汇报汇报。”
不过记者发现,谷以成微博上的地址是北京,便跟他开玩笑说:“怎么没改过来呢?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异地为官呢?”
谷以成连忙说:“是哦,当时注册后忘了改,这个我要辟谣,你作证。”
他写了很多小人物,记者揣测是和他拉丝厂的工人经历有关,但其实,工人、教师、检察官、纪检干部、作家……或许正是这些丰富的经历让他对人生百味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对记者表示:“这些小人物身上的确有自己当年的点滴影子,现在是纪检干部,每天都工作在基层,对普通人心态的准确把握,可以知道老百姓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对工作是有帮助的。”
周梅森说谷以成性格豪爽幽默: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步走路,大声说话,痛快淋漓,不避粗俗,有他在场,笑点便很多,气氛便轻松欢快……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交谈中,记者也感受到了一二,这个人很大气,不打官腔,不做作。
按常理说,纪委工作要得罪人,谷以成所在单位却硬是连续获得了多次区里的人民满意单位称号。“这个是区级机关评的,很不容易。去年一年办了90多个案子,平均3、4天就一个。南京市纪委的10个评比项目里,我们就得了9个特等奖。”六合区纪委宣教副主任徐文文告诉记者。
“成绩这么突出,你也没有配秘书,那你在工作中对下属是怎么样的呢?会不会很严厉呢?”记者问谷以成。
“是啊。常发火,他们都很怕我。不过工作结束后,我又和大家打成一片。”谷以成呵呵一笑,“以前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现在时代不同了,你看动车跑的最快,它的快速不完全是车头的功劳啊,每一节车厢都有驱动装置。工作中我希望尽可能发挥每一个人的力量,追求最高效率。”
“你的名字起的好,谷以成,就是丰收的意思。”记者最后说。
“不,我的理解是以后才成熟,需要加把劲呢。”
离开南京第二天,记者在微博看到@盐卤点豆腐发来的私信,他的地址已改回了“南京”,个人签名则是“我不说,你也知道”。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