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平安梦想 共筑平安家园
原标题 [放飞平安梦想 共筑平安家园]
俗话说,平安是福。平安是幸福生活的源头,更是幸福生活的保障。“平安中国”既是“中国梦”的重要篇章,又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
深化平安建设,构建平安中国。10多年来,平安建设在各地如火如荼蓬勃开展,各地各部门完善机制、创新模式,从理念到行动全面深化平安建设,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顺应民需谋平安--从“小平安”建设到构建“大平安”体系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以人民群众更广泛的现实需求为导向,平安建设正随着时代的变革而逐步深化--从犯罪少、治安好的“小平安”建设拓展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平安”体系,从过去的注重治安安全拓展到现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安全,从打击、防范、管控拓展到现在的服务、管理、建设。
现在更多的人由“单位人”变成“社区人”,基层一度缺乏意见表达、搜集整合、有效处置的载体和平台。吉林省设立了“百姓说事点”,建立了事前问事、随时说事、及时办事、定期议事、事后查事、汇总报事的工作制度。
民生关系平安。北京市建立1116个示范点,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去年购买扶贫、济困、助残、养老等300多个公益性服务项目,满足群众多样化服务需求。
“法院管不着、村居管不了、部门管不好”,这是许多矛盾纠纷的共性。小矛盾也可能引发大冲突,小纠纷也可能引爆“火药桶”。江苏省做起了“调解”的大文章并逐步深化。自2003年南通市创设大调解机制以来,江苏省创建了从市到村组的6级大调解网络。大调解既关注百姓家长里短的“小问题”,又处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大问题”,让老百姓不跑远路、不打官司、不伤感情,就地解决问题。
不仅看预防和减少了多少矛盾发生,还要看社会秩序好不好;不仅看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了保障,还要看公平正义是否得到了伸张--只有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促进生活安康、心态安宁、生态安全、社会安定,才能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
依靠民众建平安--由“管控”向“善治”转变
这是一次突发事件的反应过程:
今年5月2日,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榆液社区一住宅小区工地,修路时不慎切断了一处污水管道,造成居民区无法排水。居民们结伴到工地讨说法,这个信息被负责该区域的居民--网格信息员郑旭艳及时捕获,她马上向社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发出信息。
从最基层的社区网格上报到区级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再到形成有效处置预案,仅用了5分钟。不是单纯的管制居民,而是居民和部门联动用最短时间解决了问题,思维方式的转变就在这当中发生。
近年来,很多地方积极推动从注重管理向注重治理转变,由党政主导向多元协同转变,由应急运动向常态长效转变,取得较好效果。
在吉林省,综治协管员、为民服务代办员达3.8万多人,用群众身边人,管群众身边事,做到了平时身边有人管事,出了问题有人报信。东辽县福安村综治协管员石永海说:“我当过村干部,对村里的情况熟悉,一旦发生纠纷找到我,我到场一听就知道咋回事。”
群防群治,是平安建设的好传统。基层干部、离退休人员、专业社工,综治员、民政员、司法助理员、派出所民警、大学生村官……大家齐上阵,全力保平安。
江苏省大力推广“红袖标”、“夕阳红”、“万年青”等义务巡防模式,采取“十户联防”、“契约式联防”、“邻里守望”等方式加强治安防范。截至去年底,全省群防群治组织已达10万多个,197万人。
有了“千里眼、顺风耳”,职能部门也从“被动服从”转变为“积极参与”,从“推着跑”变成“主动靠”。党政领导、综治协调、部门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科学治理体系、系统治理方式正在进一步形成。
尊重民意论平安--由围着经济发展排名转向围着群众意愿要求干
打造人民群众追求的平安,最终效果要由人民群众说了算。
2011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决定把社会管理和平安建设纳入绩效管理考评体系。长春市南关区区综治委主任王铁茗说:“我们把干部服务质量的评价权交给老百姓,评价结果作为考核干部的主要指标,"机关围着社区转、社区围着网格转、网格围着百姓转"的平安建设格局,促进了干部为民宗旨的回归和公仆角色的回归。”
平安建设的过程让群众参与、成效让群众评判、成果让群众共享--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是检验平安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
浙江省各级领导干部手中每月都有两张报表,一张是“经济报表”,一张是“平安报表”。同时,江苏、湖北等地建立健全了平安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把领导干部抓平安建设列入政绩考核,对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问题的地区和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和领导干部问责;同时优化考评办法,加大群众意见在考评中的比重,力争做到“平安不平安,老百姓说了算”。
平安,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企盼;平安,是社会发展繁荣的保障。平安中国,每天都是新起点……
作者:杨维汉 (来源:新华社)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