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5月31日电(记者 尹力)北京市环保局于31日发布《201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指出,2012年,北京环境质量总体保持平稳,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同时也面临着污染物排放增量巨大、人口资源矛盾凸显等问题。
自今年起,公报不再发布民众已熟知的“蓝天数”,代之以区域污染物浓度。空气质量的改善成为本次公报的关注重点。
公报称,去年北京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浓度全面下降。监测数据显示,与2011年相比,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年平均浓度均有下降。全年空气中臭氧存在局地超标现象,多出现在城区,各监测点臭氧分别超标75至296小时,多出现在夏季。全年出现酸雨频率为28.1%。
为何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同时,民众的感受却常有背离之感?北京市环保局大气处处长于建华表示,客观数据显示空气质量的确在逐步改善中,但民众对环境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北京的污染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同时,受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每年的污染减排速度都是艰难“跑赢”污染排放增量。因此,“即使有所改善,距离民众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针对近期北京空气质量实况发布平台上出现罕见的PM2.5个位数,被民众感叹“太难得”这一情况,于建华表示,气象条件在短期内对于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民众评价空气质量应以一定的周期为标准。气象条件好可能会出现“个位数”,反之也可能出现所谓的“爆表”。例如今年1月北京多次遭遇不利气象条件以致空气质量持续不佳,“这种情况也不是年年都有的”。
据初步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北京常住人口每年增长60万人左右;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100多立方米;100%的石油、天然气,95%的煤炭、64%的电力均要从外埠调入,污染物排放量虽有下降,但仍大大超过环境承载力。
在调整经济结构,淘汰污染重的企业后,2012年北京的第三产业比重已达76.4%。与此同时,常住人口持续增加,导致社会生活所需能源使用及其带来的排放增量压力巨大。虽然工业类污染比重下降,生活类污染比重却明显加大,以PM2.5为例,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已近520万辆,机动车排放在本地排放源中占比最高,达22.2%,已超过工业污染排放。
公报还显示,北京88段地表有水河流中,达标河段占总长度的53.6%。五大水系中,潮白河水质最好,大清河水以及北运河水系的水质总体较差。
作为北京民众饮用水水源的密云水库、怀柔水库的水质符合饮用水源质标准。官厅水库水质依然为四类污染水体,不符合规划水质要求。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