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差评如潮票房破亿 被指负面营销典范
原标题 [《富春山居图》差评如潮票房破亿 负面营销典范?]
伴随着排山倒海般的差评,近日上映的“3D特工大片”《天机·富春山居图》成了热门话题,该片在时光网和豆瓣网的评分创下新低,分别为3.0分和3.4分(满分均为10分)。但影片上座率和排片量却出现“逆生长”,上映两天票房破亿元,目前更是逼近两亿元大关。
据统计,今年我国前5个月总票房突破90亿元;22部影片票房过亿,其中《西游降魔篇》《钢铁侠3》《致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4部影片的票房累计达32.17亿元。
“纪录是用来被打破的”眼看电影票房反复验证着这句名言,中国电影产量也随即创下新高: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电子政务平台公布的最新信息,今年4月27日至5月20日,共有144部故事片被列入“备案、立项公示”,其中八成以上是现代题材。
这份公示相当于一张“准生证”。过去三年间,中国电影产量分别为526部、558部、745部,而2013年仅上半年获得立项的电影就有近500部。
“奇迹”二字并非意味着不可复制。曾经,2011年光棍节档期上映的《失恋33天》和2013年贺岁档的《泰囧》被称为奇迹,而当类似的案例越来越多,偶然也就成了必然。
毫无疑问,一度低迷的中国电影产业迎来了高潮好莱坞进口分账大片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华语片逐渐掌握话语权,中小成本电影更屡屡创造票房传奇。但对于底盘不够强健的中国电影来说,呼啸而来的“亿元票房时代”看上去很美,其中却也暗含着诸多隐忧。
从电影艺术的角度看,这些入住“亿元票房俱乐部”的新成员并不具备成为传世经典的潜质,有的甚至略显粗糙。艺术难以掌控,生意却可以预见光线传媒宣传总监李海鹏手中的一份专业预测报告显示,正在热映的《中国合伙人》最终票房将在4.5亿至5.5亿元之间。
《泰囧》,这部在不少影评人眼中“除了让人大笑之外并无出奇之处”的合家欢式电影,真金白银的回报,却足以让从业者感到热血上涌它创下的12.66亿元的票房神话,为幕后操作者光线传媒带来的票房分账收入超过5亿元。巧的是,光线传媒同时也是《致青春》投资方与发行方,还参与了《中国合伙人》的发行环节。
正如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石川所言,“你可以不同意《中国合伙人》所表达的价值观,但电影作品确实在朝接地气的方向走。此外,华语片的发行与营销也相应年轻化、时尚化,比过去的传统方式更能搭准市场脉搏。”
或许是感受到当下文化消费市场“青春梦”风头正健,纵观立项名单,类似题材扎堆,既有打着“初恋”旗号的《初恋往事》《水井边的初恋》,也有一看片名就是走浪漫路线的《爱情速递》《爱在娱乐圈》等。此外,搭“顺风车”的新片也不少:几年前热播的电视剧《蜗居》将拍电影版;《中国好声音》会被搬上银幕,编剧是大名鼎鼎的邹静之;《窃听风云3》《单身男女2》《画皮3》也准备开拍。
在善于跟风模仿的中国电影生产“流水线”上,每当有一部商业片票房过亿,就会招来许多类似电影开拍。银幕会不会“放不下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来晒晒2012年中国电影的“账单”:745部故事片中,只有315部(42%)能够上映,其中不少还遭遇了“影院一日游”的尴尬。考虑到今年的银幕增长速度明显下降,此次获批的146部电影中,恐怕最终登陆银幕的还不到40%,而即使是上映的影片,也只有20%左右能赚钱。
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电影是与观众一起成熟的,观众是电影的试金石。一方面,电影人发现,他们正面临着一个被资本主导的市场,中国电影观众由中年人转变为平均年龄22岁左右的年轻群体;另一方面,青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代沟”逐渐显现,观众的笑点、泪点、共鸣点越来越难以把握。
“百花齐放”固然是一道风景线,可一旦花期相撞,难的是如何脱颖而出。我们可以按照剧情、喜剧、动作、科幻、悬疑、恐怖为电影分类,或用商业和艺术简单区分,但以上这些都比不上一种最言简意赅的表达:好看的,以及不好看的。借用管理学的一句话,“何谓好看?就是非自然的自然;何谓创新?就是非重复的重复。”《富春山居图》在骂声中成长的票房堪称“负面营销典范”,但倘若再出现类似的“天坑”,观众未必会买账。 (来源:浙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