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评论员:还青山绿水 建美丽中国
原标题 [新华社评论员:还青山绿水 建美丽中国]
新华网北京6月16日电
题:还青山绿水 建美丽中国
新华社评论员
城市深陷雾霾难以消散,河流散发异味久治不愈,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遭遇现实困境的严峻考验。这一奋斗目标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才能保障人的追求幸福生活权利,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
秀美的山川、良好的生态既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后代子孙得以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没有好的环境,不仅美丽家园无从谈起,幸福指数难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也会遭遇日趋严重的环境瓶颈。近年来相继爆发的江河污染、铅中毒、镉大米等污染事件,一再敲响生态环境恶化的警钟。
从吃饱穿暖到环境优美,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生态问题日益关注。从粗放增长到节能降耗,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必由之路。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一些地方领导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还很滞后,经济发展不顾及环境承载的决策时有发生,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如此偏离正确轨道的发展观必然影响自然环境,也引起了群众不满,甚至诱发群体性事件。事实证明,不重视生态环境,群众就会不满意;不协调好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民心工程、基础工程。改革开放使得我们仅用30多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现代化道路,时间浓缩了发展的过程,也叠加着与之伴生的环境问题。生产工艺的落后,产业结构的失衡,污染治理的落后,执法保护的乏力,诸多因素导致生态环境的新旧欠账复合呈现,新老问题交织叠加,大大增加了我国环境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只有用科学发展观认识环境问题产生根源,用转型升级的措施破解环境保护难题,才能走出一条适合现阶段国情的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之路,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传递出党中央对加强生态保护的强烈信号,一系列有关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战略部署加紧实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正日渐清晰。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重建良好生态、再造优美环境是各级党和政府的责任。当务之急,要把解决直接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大执法检查和惩处力度,有效遏制乱排污、偷排污等环境违法势头,用严格的执法成果让群众看到成效、树立信心。同时,也要加快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将环境损害、资源消耗等生态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以严格的制度和有力的法治,设置起不可逾越的保护红线,让环境保护者得益,污染环境者受罚,构建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约束和制度导向。
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曾说过,生态问题如不解决,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中。过去我们已经为经济增长付出了环境代价,未来建设美丽中国任重道远。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就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并举双赢。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旁观者变为建设者,为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美丽中国而携手努力,把绿色留给子孙,把希望带给明天。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