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10年第一个父亲节诞生以来,父亲节已经悄然走过了103年。随着西风东渐,父亲节在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受80后、90后、00后的热捧。不容回避的是,对于大多数父亲而言,为了养家糊口必须劳碌奔波,担当起家庭和社会的主心骨角色,同时承受来自生活、工作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现实中,父亲的角色定位无疑是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
都说父爱如山、沉默威严,尤其是中国父亲的爱最为隐忍。受“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的掣肘,再加之现代社会竞争的压力,“父教缺席”现象已成为青少年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然而“父教缺席”轻则影响孩子的心理成熟和性格形成,重则使孩子误入问题少年的歧途。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是无师自通学习做父母的,在新时期更多的80后加入了“父亲”这个队伍,他们在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中有哪些误区?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们规划属于自己的闪耀青春和未来?不同社会身份的父亲都想做一个“好爸爸”,他们又分别遇到了哪些不同困惑,又该如何解决?
在父亲节来临之际,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知名父教专家、国内首家以“提高父亲教育力”为口号的公益网站“爸爸帮”的创始人朱凡先生。“爸爸帮”的创立,缘于“现今绝大多数的"白领"爸爸喜欢上网搜索育儿知识”,于是那些国内外60后、70后以及80后的父亲便需要一个可以交流、分享经验、发表文章的平台,“帮爸爸成长”成为它首要的目的。如同往年一样,身为父亲的朱凡,视父亲节为对做父亲的一个特别提醒日子:这一年,为人之父的你是否合格和称职呢?
CEO爸爸:
你说忙,忙得过奥巴马吗?
在这里,CEO是一个代名词身为管理层的爸爸,懂得管企业的他如何去管理家庭?他们会非常忙碌,在工作上他们可以借助团队全力解决问题,有秘书、有助手,养孩子也可以借助太太、保姆,就像在公司要开会、咨询一样,养孩子不能不闻不问,于是时间便成了第一问题。另外,中国人做生意、管理都需要亲力亲为,孩子也是一样,需要你亲自陪伴。
美国有一家周刊做过一个调查,请世界500强大企业退休CEO(首席行政执行官)们填一份问卷。其中前十大企业的老板对其中一个问题都有相同的回答。这问题是:如果人生可以重新来过,你认为什么是你绝对不能错过的?这十个老板都说了同一件事,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他们一定不放弃陪伴孩子一起成长。联想到第一次当选总统时,奥巴马说竞选中有件事他很自豪:在长达21个月的竞选宣传中,没错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爸爸再忙,能比得过奥巴马?
案例:初为人父的CEO郑超,自己一直忙于工作,太太生产以及家里婴儿房的东西都是妻子与父母准备的,面对幼小的孩子,他也不禁陷入沉思“我正值事业上升期,如何在家庭孩子和事业中取舍?我担负起这个家,不仅累还有压力,孩子的事情就交给妈妈不行吗?”身为“大忙人”的他没时间陪孩子、没时间开家长会,只能尽可能在物质和金钱上满足孩子。
点评:作为生意场上打拼的人,不可能有半点闪失,但做生意有两种观念“做大做强”还是“做健康”?如果是第一种观念就没办法,“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当年我太太忠告我“如果一个所谓的成功人士连家庭都经营不好,这种成功要打个问号”,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职业也好、企业也罢,都是一个短暂的角色,如果最后发现没有陪伴孩子或者孩子不听话,是完全无法挽回的。做生意往往是价值决定一切,对于他们而言,不需要讲太多道理,关键是用哪个价值观。你能够做出周六、日不接电话吗?可能一个电话就是一个很大的生意,但它相对于孩子这个事业而言是短视的。
另外,作为管理层的父亲容易陷入这样一个误区:在企业他呼风唤雨,很多人可以帮他忙,很有满足感,但回到家里发现用企业的那一套去行不通,要知道妻子不是你的秘书,孩子也不是你的工人,用团队合作方法可以,但问题是你和孩子说话的语气不要像开会一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避开你,因为你太过于强势。虽然企业和家里都是人,但两者是不同的,很多CEO认为我管成百上千号人那么成功,还管不了一个“小家伙”?问题就出在态度上。
单亲爸爸:
想补偿,你的爱孩子接收到吗?
中国的单亲爸爸非常令人佩服,他们往往在妻子离开后不会再另娶,而是选择独自一人承担抚养孩子的责任。单亲爸爸在生活中遇到的麻烦很多,主要集中在生活问题、个人情感问题、子女教育和经济困难等方面,这些困难不仅让他们心理上的压力非常大,也影响着孩子们的生活。单亲爸爸与儿子沟通时,更倾向于“热战”,而与女儿沟通时,则往往“消极避战”。提起“单亲家庭”,多数人想到的是单亲妈妈独自带孩子不易。其实,单亲爸爸带孩子的烦恼一点儿也不比单亲妈妈少。
案例:刘艾的妻子因为癌症过世后,他感觉到给孩子的爱“变薄”了,他一早就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只是在星期天的时候接孩子回来。为了不让孩子受委屈,他一直没有再婚。做生意的他自身也有一定能力,想用礼物“补偿”孩子因为时间、空间不和自己在一起的愧疚,给他买最好的手机、每天吃最贵的食物。可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的事业也一天天发达,但他却发现,父子之间的亲情一天比一天淡下去。孩子和他的话越来越少,父子间的沟通几乎成了空白。
点评:这样要非常小心,一定要注意在付出爱的时候要让孩子接收得到。有时候出差的时候不一定要买礼物,打个电话也是不错的。缺乏母爱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不一定说出口,父亲在每次接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找机会运动,因为这有利于孩子排斥坏情绪。不要因为内疚就用钱补救,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害孩子。如果孩子把“礼物”、金钱当成了“理所当然”这无疑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而不是补偿,但如果他通过努力得到了礼物,便会学会珍惜。
对于现在家长都爱给小孩子买iphone5,我觉得可能买个PSP游戏机更好,因为同学都有,如果他没有可能会觉得不平衡,至于玩游戏的时间、控制就是另外的工作。父亲要做的是明白“什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怕的是“没有规矩”,如同在过马路的时候如果没有斑马线就会觉得不安全一样,很害怕。如果在家里没有管教孩子也会没有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不是依靠金钱就能给予的。骑自行车还是开宝马去接孩子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父亲去接。大人总是用“贵的就是好的”这种价值观去对待孩子,无论择校还是请补习老师都一样。
留守父亲:
打电话,你了解问候的创意吗?
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曾经留守或正在留守的孩子正日益增长。根据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6102.55万,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的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2000年以前,大多数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糊口。但调研发现,如今很多年轻父母外出务工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忽视了父母对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广东地区的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100万,他们在心理、教育、价值观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亟待引起社会的关注。
因为现代社会资讯发达,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儿童的联系频率总体来说还算可以,一周内能与父母联系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47%,但也有4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频率在一个月至一年内,甚至从未联系过。父母外出务工后,41%的留守儿童表示经常想念父母,57%的留守儿童表示偶尔会想念父母,还有2%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感情较为淡漠,表示从不想念外出父母。
案例:李晨在广州一家港资企业打工,儿子9岁,他和妻子都出来打工,希望能多攒一点钱,为儿子的教育做准备,于是他请大哥大嫂帮忙照看儿子。每当我们想孩子了,就会一起去打电话,但是每次通电话都不知道问些什么,不外乎“成绩如何?够不够钱用?”孩子生日我也就问他想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
点评:这是最没创意的做法,通常孩子打电话给我,我会问“你有什么开心的事情?不开心的事情?”另外还要抓住一些大日子,有没有想过在他10岁生日的时候做一张卡片,将他10年在你脑海中最深刻的事情写下来或者画出来?这些对于小学、初中文化的父亲都可以做到,就算不能写还可以录音发给孩子听。现在的孩子不缺物质,只要父亲多留心就能给孩子更多的创意。
虽然说现在很大一部分的父母是迫于无奈,为了子女的未来,不得不背井离乡,不得不外出打工,从而造成现在这么庞大一个留守儿童群体,但是在我身边,许多留守是父母亲责任的缺失造成的,他们或许只顾自己的享受而冷落了孩子。我觉得当务之急,不仅仅要关注留守儿童,而且要把这个问题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那就是对家庭教育的关注。
相关调查
关注“独二代”的80后爸爸
过半数认为“精力不够”、“不知方法”
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80后”,已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从他们出生开始,成长、上学、就业、婚姻等等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个被社会认为是娇贵、缺乏独立、被呵护、被溺爱着长大的一代,转眼间已长大结婚生子成了孩子爸孩子妈。如今,他们为人父母教育孩子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80后”父母逐渐涌现,照顾孩子、教育孩子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一些“80后”父母因工作忙把孩子托付给老人,另一些父母面对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更多的父母已经意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但却不知道如何实施系统化的教育。
事实上,目前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更多地还是压在“母亲”身上,其结果或许丝毫不亚于成长中的营养不良。据《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48.8%的人认为现在的男孩女性化倾向明显,48.5%的人说中国孩子真正缺少的就是男性教育。搜狐母婴频道的调查也显示,50%的父亲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不足1小时;超过60%的父亲因为工作繁忙抽不出时间陪伴孩子;超过20%的父亲并未认识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
“爸爸帮”网站最近做了一次更为细致、更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了解当今80后的爸爸们是如何看待父亲教育的,从调查结果来看,爸爸们绝大多数都认为“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并且已经意识到了父亲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对于“母亲才是家教重要角色”的说法“很不同意”,对于“孩子是独立个体,应有自己的独立主张和个性”“父亲是孩子的玩伴和朋友”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
但在这些问题上达成共识的同时,朱凡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关于父亲角色的定位在“赚钱”和“孩子教育”中如何取舍、分配?比如教育孩子遇到的困惑“家庭成员意见不一致”、“亲子无法沟通”、“文化素质”等,但令他感到意外的是超过一半以上的80后父亲选择了“精力不够”、近一半的人“不知道什么方法”。“这说明这是非常忙碌的一帮人,在以往采样的过程中,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不关我的事情,这是妈妈的事情。如今不再是分工的困惑,而是时间和方法的问题。”
专访朱凡
父亲的定位很重要
在朱凡看来,这两三年人们忽然对亲子关系非常重视,“大家都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兴趣教育3个部分。”他意识到,在如今写亲子关系的书籍中,很多规律性的经验没有教授给大家,“每个家庭、孩子不一样,为什么不教给爸爸们可行的办法呢?”如今南京有“鹰爸”、广州有“狼爸”、上海有“兔爸”,不难发现现今出现了一大批“动物爸爸”,“这些人都讲不出做父亲的规律在哪里。我就是想把这些规律介绍给大家。”就此,记者专访了朱凡。
南方日报:作为80后的爸爸,他们面临了哪些新问题?有哪些特点需要在家教过程中格外注意?
朱凡:上世纪50-70年代后的爸爸都存在“时间不多”这个问题,作为60后,事业这时候基本上走向高峰,如同一个重合期,想在单位、机关大展拳脚的时候孩子却出生了。这个年代的人传统观念比较重,觉得孩子还是妈妈的事情。上世纪60-70后的父亲在一起常常愿意聊国家大事却不愿意将孩子挂在嘴边,80后父亲则不同,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不希望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父爱缺位”再次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他们高学历、高工资、高期待值,但具体的方法却不得而知,但却舍得掏钱。
我们不难发现“天价月嫂”的事件往往发生在80后的家庭中,他们觉得买贵不买便宜,能用钱搞定便用钱,宁愿花钱不愿意花时间。现在的相关书籍不多、另外80后爸爸不如妈妈爱学习,作为“独二代”的80后更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是盘旋在孩子身边的“直升飞机父母”,往往盘旋在孩子身边一有问题就来救火。他们懂得需要“管教”孩子,却不能打、不能骂,想学习西方的民主、平等,但没有文化背景的帮助。
南方日报:在子女教育上,您认为父亲的角色在子女的教育中是什么样的定位,应该承担些什么?
朱凡:父亲,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一家之主,包括要挣钱回来养家,要教养孩子。母亲的天性就会非常关注孩子,但是教养孩子不能只是妈妈一个人承担。为什么现在不少孩子性别模糊,男孩不像男孩,就是父亲缺位造成的。在教养当中,妈妈和爸爸的功能是完全不一样的,爸爸会更有创意、更阳刚、更理性、更有责任感。另外,爸爸参与教养当中,妈妈也会很开心,利于夫妻关系稳定。
我总结了一个规律:在0-3岁的阶段,爸爸只需要做好妈妈的“帮手”就足够了,你太太是你的老师,因为她在怀胎10月的时候已经在学习了。在幼儿园阶段,父亲需要做好“孩子玩伴”和“替孩子定规矩”两项工作,孩子的第一个英雄一定是父亲,在3~6岁育儿过程中,爸爸往往会比妈妈更有创意,关键是你是否会主动。在80后的家庭中,孩子不再是父母之间的“第三者”,他们不会只在父母教育中“二者择其一”,而这种“争宠”往往容易导致父母间的隔阂。在小学之后,父亲要做的是“让孩子在6年期间掌握一种读书的能力?”我觉得生孩子最大的目的就是跟他做朋友,你在教他一些事情的同时,也在学习、在成长。
南方日报:您提醒家长要做好“三陪父母”,但是面对社会竞争和生存压力,在中国很多父母打拼事业的同时,难以兼顾家庭、投入更多精力在子女教育。从您的经历来说,从中国到加拿大再回到中国,跨界做过很多工作,也很成功,事业育儿两不误,您是如何做到的?
朱凡:父母只要认清什么是最重要的,都是可以做到的。尤其是父亲,印象最深的是很多男性家长跟我聊天,他们孩子教育最重要的周期也刚好是升官、打拼事业的上升期。这个时候就看你要怎么选择、平衡,也许可以并驾齐驱,但多数还是要作取舍。
我也作过选择,在我有第3个孩子之前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的CEO助理,满世界跑。我小时候父母都不在身边,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所以我有机会成为父亲一定要陪伴他们。回来后我就打辞职报告,自己再重新创业做生意,那至少就不用频繁出差了。我很赞同我太太说的,“很多人经营事业很成功,可是如果家庭经营不好,事业再成功有什么意义?”我们回来广州后住的房子一度很差,楼下是个垃圾场,但是孩子们还是很快乐,他们并不在意,他们其实更在意的是童年时有没有父亲的陪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