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审计署发布了57个中央部门单位201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
根据审计结果,57个中央部门2012年度预算执行中不符合财政制度规定以及其他财政收支的问题金额已超百亿。
相比之前,本报记者发现,审计署在2012年的中央部门的预算执行的审计中,特别突出了对“三公支出”的审计,经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包括发改委、住建部、国土部在内有超过10个中央部门在预算执行中存在“三公支出”违规情况。
本报记者亦发现,审计署亦将于2013年强化对出国、公车购置、运行,以及会议、招待费用的审计。
违规使用资金超百亿
在58个中央部门百亿的违规使用资金中,自然基金会预算执行不符合制度规定的问题金额为20.4亿元,金额之高排名居首。
本报记者亦发现,审计报告中已披露,多年来被强调的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亦未有明显改善。
首先,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老大难问题预算资金的闲置浪费问题突出。
比如,截止到2013年2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从2007年开始实施的“全国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的仪器设备采购等因招标无效或投标单位质疑等一直未执行;该项目累计获得的36549万元资金有31608.83万元闲置(占86.5%),部分资金闲置5年以上。外交部所属国研所未按预算项目进度购置设备,造成63万元设备闲置;工信部未按进度提前支付项目预算资金380万元,至2013年2月底,资金仍闲置未用等。
除了闲置浪费之外,结余资金比重过大也是资金浪费的另一种表现。
由于预算编制不合理、项目执行进度缓慢等,中央部门2012年底的结余资金亦是数额庞大,致使这些资金当年不能发挥作用。
比如,截至2012年底,科技部有项目资金结余3.07亿元自2005年以来在往来科目挂账,未纳入财政;原建设部于2005年形成的83.59万元项目结余款仍在部本级暂存款科目挂账等;原铁道部及所属工程管理中心有1028.67万元款项挂账9年以上,未及时清理等。
在巨额结余资金尚未发挥作用的同时,审计署亦披露多部委存在违规使用结余资金的问题。
比如,外交部本级在去年12月初,未编制相关预算的情况下,用以前年度结余资金安排支出2321万元。
强化“三公支出”审计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审计署在2012年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的审计中,特别强调对“三公支出”违规问题的审计。
经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审计署公布的57个中央级单位中,超过10个单位存在“三公支出”违规问题。
比如供销总社,2011年至2012年,社本级动用所属企业上缴利润3271.41万元(其中2012年1921.26万元),用于招待费、车辆购置等支出,收支均未纳入预决算管理;行政学院2012年在专项经费中列支出国经费108.9万元,未编入出国费预算;在所属机关服务中心列支院本级车辆运行费29.10万元;国家民委2012年亦被指超预算支出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运行费和会议费390.68万元,无预算或超预算支出出国费90.9万元,超标准列支会议费92.37万元、出国费9.21万元,虚列会议费支出7.92万元转至账外存放等。
针对多个部门被审计查出“三公支出”存在违规的情况,审计署亦要求各部门积极整改,并强调规范“三公支出”,比如住建部积极采取措施对问题进行整改。信息中心已将无预算列支的11.99万元出国费归还原渠道,并调整了会计账目等。
实际上,本报记者亦从审计署获悉,2013年还将强化对“出国费用”、公车购置费以及会议、招待费用的审计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赴审计署考察,特别强调要加强对各地方、各部门“三公”等行政经费使用情况加强专项审计,切实纠正公费接待、出国、购车中的违规行为,坚决制止新建或变相购建办公楼。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炜光表示,除了不断提高“三公支出”的透明度之外,也需要通过审计等强化对三公支出的外在监督,不放过一分假账,从而对政府部门的三公支出形成高压。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