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知道全民问答第五季“中国人的教育怎么了?”
“我们改变不了世界,是世界改变了我们。”很多人还记得电影《中国合伙人》里,几个教育产业中的年轻人,在面对中式教育市场时发出的由衷感叹。你可以认为中国教育已经上了高速公路,又或到了十字路口,也可以认为它已经进入自我完善或者自我毁灭的状态。这基于每个人的判断,现在的问题是,现实究竟是哪一种。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今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多达699万,毕业人数创1949年以来最多。尽管教育部要求整个系统全力做好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不降低高校毕业生最终就业率”,但从各方面调查的结果来看,今年应届毕业大学生的签约率普遍偏低,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诚然,这里面也存在一些经济景气的问题,但更多的原因,来自我们的教育方式本身。从幼儿园里千人一面的“小大人”,到小学的“蹲坑班”、奥数热和考级热,再看看中学里令人瞠目结舌的近视率和没完没了的补习班,乃至大学里头三年的集体厌学和最后一年全民考研考公务员,还有研究生们的心理问题和社会压力,以及毕业后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硕博薪水倒挂”,以及“海归贬值”等等……所有人都知道,我们的教育肯定是什么地方出了一些问题。
究竟是什么问题?专家们也莫衷一是,有些说这是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普及的必然,有些说这是独生子女一代的恶果,还有些说这是苏式教育体制残留与市场经济的冲突,大家都同意教育必须改革,但哪些必须更改,哪些值得保留,什么做对了,什么做错了?就连这最基本的问题,也仍未有统一的答案。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完全照搬参考其他国家的体制,并不一定如想象中那样可以让问题迎刃而解。
幸好科技作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解决路径。在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舍恩伯格指出,对于未知的全新变革,没有什么比基于海量统计的互联网大数据更可靠和诚实。大数据不提供问题的答案是“为什么”,但可以告诉我们问题究竟“是什么”,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
有鉴于此,南都周刊联合百度知道,借助这个占据问答市场近75%的份额,覆盖超过95%网民群体的知识平台,从网民每日近十亿次的检索请求,和8年来累积的2.3亿个问题中,寻找我们想知道的真相,和问题的答案。
本次调查数据的第一部分,根据预设的统计逻辑,筛选出涉及百度知道中有关“教育”的问题4200万个,按照时间线,将这些问题归类到中国人读书生涯的五个阶段,即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大学毕业后的深造,在将问题通过机器统计归类后,我们得到了一些情理之中但又出乎意料的结果。
例如,在小学阶段,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不想上学怎么办”,这远高于我们原以为的“某某课文中心思想”等有关作业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的问答居然高达126万,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为何这么多孩子还未真正开始学习,为何就已经厌倦学习?
而在初中阶段,则是意料之中的“初中生早恋好不好”, puppy love本是人之常情,但中式教育对早恋的严防死守,并不能杜绝这样的美好情愫,高达144万条问答已经事实上证明,“堵”不如“疏”。
而在高中阶段,被问得最多的问题,竟然是 “要不要考大学”,接近244万个有关是否需要上大学的问题,应视为从小学阶段的厌学,到高中的延续,我们的制度既不能让人自己选择“在想读书的时候就去读书”,也不能让人“在不想读的时候选择不读”。
因为摆脱了学习的苦恼,大学的问题看似没什么太多特别之处了, “毕业找不到工作”涉及的问答高达206万个,也就是说,即便是在前一个问题中选择了“上大学”的那部分人,他们的问题并未得到实质的解决。这暗合今日我们看到毕业即失业的社会现实,另一个则是“毕业要不要分手”,这是每个人告别青涩年代,必须要面对的。
而在深造阶段,我们很高兴又很沮丧地看见排名第一位的问题是“工作后没时间看书”,有关如何远离这一困扰的问题多达80万个,但这个问题的答案,除了“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并没有真正靠谱的解决方案。我们为学习终于得以致用庆幸,却为整个社会没有宽松的再教育环境而担忧。
在下面的关键字数据中,我们以关键字为逻辑链,将初中和高中阶段合而为一,而增设了幼儿园的阶段,与前面笼统的统计分析不同,在这些具体而微的问题中,我们除了能看到中国家庭对中式教育每个环节上的具体关注点,更可以看到一个中国人的成长路径背后,究竟有些什么。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随机抽查中看到的一个问题。问:“学过知识就忘怎么办?”答:“当我们把所有学过的都忘记后,才是真的教育,而那时剩下的就是方法和逻辑。美国教育家斯金纳。”我们认为,这应该放之四海而皆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