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书店今归来专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
新华网北京7月1日电(记者 璩静)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与新知书店等三家出版机构曾在20世纪30年代为我国出版事业尤其是革命出版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于1948年合并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日,三联书店正式对外宣布恢复设立生活书店。
为何要时隔65年恢复生活书店,此举意义何在?生活书店的出版方向又在哪里?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
接续“生活”传统
记者:恢复生活书店是出于什么考虑?
樊希安:从精神层面来讲,生活书店可以帮助三联书店进一步继承与弘扬韬奋精神。在生活、读书、新知这三家出版社中,生活书店成立时间最早。邹韬奋先生创立生活书店时,在这家书店上融入了很多理念,比如“力谋改造社会”“竭诚为读者服务”等,这都是“生活”精神的重要内涵,恢复它就是接续起这种“生活”传统。此外,恢复生活书店已刻不容缓。按照有关法律,“生活书店”这个招牌长期不使用就可能被别人拿去使用。事实上,社会上已有对“生活书店”进行注册的情况了,我们心急如焚,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咨询律师,得到的回答都是“得使用”。所以说,恢复生活书店对保护这个历史品牌至关重要。
做文学出版的“轻骑兵”
记者:恢复后的生活书店主要出版大众文学文化读物和实用类图书,但对于这个竞争和市场化程度都很高的领域,生活书店如何在竞争中生存?
樊希安:我首先想到的是品牌优势,比如我们最近拜访了107岁老人周有光先生等,像他一样,很多老同志都是读生活书店出版的书去革命的。我们不贪多,坚持以质量为主。再加上三联书店的支撑,我们还是有信心的。确实,文学类图书出版竞争激烈,但我们的想法是,在他们已经做了经年累月大有基础的领域里,比如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等,我们绕开不做,去选择一些富有空间的地方,比如当代文学,比如扶持文坛新人。我们不会把眼光仅盯在老作家身上,而是会更多地关注新锐作家,甚至花些功夫去培养他们。我们希望做文学出版的“轻骑兵”,像一股涓涓细流,以一种欢快、轻盈的姿态介入到文学出版的领域。
不达标多少赞助也不接纳
记者:您担不担心读者会说三联的格调变了?
樊希安:肯定不会。我们强调的是要放下身段,接近大众,只是跟广大读者走得更近了,但绝不是降低水准。韬奋先生说过:“我们要极力使我们的文化工作能影响大多数人,影响范围越广大,文化的功效也越大。”三联书店最重要的传统就是“力谋改造社会”,若非如此,韬奋先生当年大可以去做别的事业。我曾拜访邹家华同志,他说,他父亲的最可贵之处在于从来不为出版而出版,而是要为改造这个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如今,追求“一流、新锐”既是三联书店的质量标准,也是生活书店的标准。我们从不以“合作出版”名义放弃质量把关,也不会让经济利益左右对书稿内容质量的评估。符合三联图书的质量标准,不赢利或暂时不赢利也精心出版,达不到三联图书质量标准,给多少资助、包销多少册也不予接纳。
五年内恢复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
记者:生活书店对三联书店整体发展战略有什么意义?
樊希安:三联书店一直面向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端知识分子出书,数量是很小的,一本书卖到五千到七千册就算了不起了。但是作为出版机构,我们要生存、发展,还需要从经济上考虑问题。所以,三联书店必须“两条腿走路”,既要坚持高端品位,又要有面向市场眼光。生活书店就是迈出的第一步。
我们还设想,希望拥有《三联生活周刊》《读书》《新知》和三联国际公司等的三联书店能发展成为出版集团。5年后,如果顺利,我们会把新知书店、读书出版社也恢复起来,现在已在做铺垫了。我想,当把新知书店、读书出版社恢复起来时,三联书店一定会重现历史辉煌。
作者:璩静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