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克锦
中国教育的怪异,可从各地“小升初”窥见一斑。近日的新闻,充斥着这样的场面:十二三岁的孩子,被逼得“三更灯火五更鸡,奥数知识课外题”,全家上阵,连考数场。古今中外,什么时候见过?!
这还只是考前集中体现的症状。平时的辛苦、紧张和焦灼也不难看见。不信问一问,哪个有孩子正上小学的家长,不在各种聚会上谈论“孩子教育之道”?对于多数人来说,结论可以总结为两点:一,这个状态实在是变态,这样下去根本不行;二,但是生在中国,既然没办法改变,那就只好这样去适应。
为什么会这样呢?直接的回答是,现在“优质学校仍不够多”,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生怕所谓输在起跑线上,不得不为了孩子全家总动员,动用所有资源。曾有教育官员说,“家长的理念也需要更新”,大概也是有感而发。
不过,教育体制也需反思。因为,今天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而政府的财政连连捷报频传,义务教育又已实施多年,优质学校为何仍要“争破头”?这里面,是否仍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
优质不优质,当然是相对而言。中国的情况,一般是城市比乡村优越,重点比非重点优越。近些年,名校和民间资本名利结合,也产生了不少优质。与这些优质相比,一些公办初中就沦为“不优质”,尽管它们的办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按道理说,既然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那么就应保证绝大部分人受到条件差不多的教育。看看一些发达社会的做法,一般是首先财政拨款充足;其次是在教育不平衡的情况下,资源倾向弱势地区和弱势的人群,对其加大拨款,增加优惠条件,吸引优秀老师;在大学录取中,还有针对弱势群体的优惠政策。
但我们这里,教育资源分配长期“嫌贫爱富”。你富你优质,好!更加给你优惠,给你更多的资金,让你吸引更多的优秀老师,可谓“三千宠爱集一身”;至于那些乡村地区和城市里的没有名气的学校,往往越难获得资源……久而久之,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近几年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化”,这种状况有所改观,但毕竟积重难返。
这样的情况有什么附带后果?大家都想进优质,于是户籍可以限制、房子可以限制、关系可以利用。学生方面,学校教育反而没什么,花钱的课外补习倒成了必须。因为教育,整个社会的关系金钱等资源流向都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种“嫌贫爱富”式的教育资源分配若不彻底扭转,优质资源永远都是不够的。现在小升初考试的火热场面,也让义务教育免试升学名存实亡,几乎成了笑话。这还不值得反思吗?
钱克锦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