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平曾经问过一些“40、50”阿姨平时有什么消遣,结果一句“等死”,让他哑口无言。
中心成立一年后,住保办提供的数据显示,居民对公共物品的破坏率大幅下降了近九成。
6月28日晚,珠水江边,一台文艺晚会,在金沙洲滨江公园举行。演员们基本来自金沙洲保障房社区的居民们。他们有腿脚残疾的街坊,有利康老友记(精神病患者)的家属,还有社区里的义工大姐。为了给金沙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两周年生日献礼,阿姨们学习手语花了2个多月时间,至于难度更大的轮椅舞,一班居民更是苦练了大半年。而这一切,在两年前几乎无法想象。
起步艰难:20人VS 3000多户低保家庭
2011年6月,金沙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进驻金沙洲保障房社区,承接该街道家综服务的是白云区恒福社会工作服务社。一个标配人员只有20人的社工机构,除了要面对保障房内的1.7万居民,还得服务金沙街辖内其他社区的6万多居民,人手十分有限。
而当时在新社区内,3000多户的低保低收入家庭中包含了约1000名残疾人,“这些特殊群体,最初对家庭服务中心的进驻是抱有抗拒情绪的。”时任金沙街家综主任的李伯平回忆最初,中秋节时中心做节日布置,居民竟把纸灯笼摘下取走;社区办活动,居民没劳务费就没兴趣……李伯平曾经问过一些“40、50”阿姨平时有什么消遣,结果一句“等死”,让他哑口无言。居民的不理解,相关部门的不信任,社工新丁的经验不足,让中心起步时的工作举步维艰。
第一年:多种渠道搭建社交平台
上门洗楼、开展活动、组织兴趣小组……总之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和途径去接触人群的方式,都被社工们用上了。
“居民搬进来之后,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原先的生活圈子和关系网断开,这不仅仅是物理距离,还是一个心理距离。中心必须帮助建立新的关系网络。”李伯平说,用活动去吸引居民的参与,不管参与多少,起码是能带动起社区的一小部分人愿意走出家门,迈出参与的第一步。
中心成立一年期间,开展了许多社区文娱活动、兴趣小组和互助小组,搭建起了社区居民互帮互助的平台。一年的总结会上,社工明显感觉到居民在改变。就连住保办提供的数据也显示,居民对公共物品的破坏率大幅下降了近九成。
第二年:培育居民自治群体
第二年,中心着力培育起了居民自治群体。
“金沙人”是走在最前的一支。据中心主任劳咏恩介绍,这是一支由金沙洲的残障人士自发组成的文体娱乐队伍。在中心的协助下,他们开展了坐地排球队、羽毛球队、轮椅舞蹈队……“在中心搭建好的平台上,他们有机会施展自我才艺,提升自我的认同感,进而最终能够自我运作,这些就是一种居民自治群体,可以提升整个社区氛围。”劳咏恩说。
忠哥是坐地排球队的发起人,曾经是广东坐地排球队队长的他,被中心挖掘出来,挑起了担子。“我是第一批入住进来的,刚来到,设施不健全,自己行动不便,极少下楼,加上周边的街坊关门闭户,更别提串门打招呼。”虽然又能干回自己的老本行,但忠哥一开始也有顾虑,“人地会唔会睇马骝咁睇我哋?”经社工再三沟通,忠哥想通了,召集新社区里的残疾街坊,组建了一支十三人的坐地排球队。在忠哥的带领下,排球队曾多次出征省市比赛,创下不俗成绩。
“金沙人”队伍逐渐壮大。继飞镖队、歌咏队外,还组织起了轮椅舞蹈队。“现在团队有三十多人,还包括有健全人的队员哦!”说到这个事,忠哥难掩兴奋,“在旧城区里都没有过这种友谊。”
未来:妇女义工队新近诞生
目前,除了“金沙人”团队之外,金沙街内常住居民参与社区义工就有近300人,还有专门的妇女义工队也新近诞生。
“我们乐于见到,最开始的一些兴趣班活动,是由工作人员一手一脚来组织,但慢慢地,陆续有居民愿意去承担一部分工作,愿意来帮忙,其实这是很感动的一刻。新社区虽然集聚低收入人群,但这里并不冷漠,通过爱心传递,这里会变得越来越有希望。”李伯平对此抱有信心。接下来第三年工作计划,中心将打开整个社区的服务覆盖面。从个人效能感,家庭安全感和社区归属感三方面,共同打造幸福金沙。
个案
走出封闭空间的母子
笑着挥手跟老友打招呼,站在十几人面前做主持……这样的自己,豪仔以前从来没想过。他曾一度偏执地将自己封闭在家,也歧视和自己有一样经历的人,“多得中心的社工们2年来轮流发动"口水攻势",不然的话,我不会认识这么多朋友,学会这么多东西。”
豪仔今年23岁,患有精神疾病,生活在单亲家庭。因为病情缘故,豪仔不愿与人接触,就连母亲娟姐和别人聊上两句,敏感的他也总感觉自己成了别人的谈资。
在金沙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一楼的一角,是面向新社区居民的一站式精神健康服务站,这个以会所模式运营的社区康复服务机构,曾多次上门邀请豪仔加入,但豪仔并不感冒。将近2年的时间,中心的社工们轮流发动“口水攻势”,邀请豪仔加入。娟姐更是煞费苦心,以玩牌引诱儿子前来。
“在这期间,姑娘会建议我学电脑,会鼓励我学烹调,通过活动跟大家一起互动,发现很多事情都很新鲜,自己也乐意去接触了。”豪仔告诉记者,之前一直自认为很没用,但是在中心,社工们给了他很大的信心和支持。现在豪仔担任的职责越来越多,筹备活动前的物资采购,由他负责;主持的工作,他积极参与……从结巴到渐渐流利,这种成就感让豪仔更增添了自信。
在豪仔看来,这个大家庭没有弱势叠加弱势的消极,“相反我觉得大家都是平等的,大家都很努力地去变好。”能够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豪仔加入了就不想离开。
儿子的变化,娟姐看在眼里。每周二下午是精神康复服务站固定的家属聚会日,娟姐宁可放弃打工的机会,也要过来会会老朋友。“因为在这里,我说的、我愁的,大家都能明白。”借此平台,娟姐母子认识了更多新街坊,“现在整个新社区里,我可是每一区都有朋友的。”娟姐感叹,住进了新社区,着实感到好温暖。
采写:南都记者 李健
摄影:实习生曾戈 南都记者张志韬
作者:李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