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两训VS一天两训,体力不支却被国少队教练夸“用脑踢球”
对于段刘愚、赵世杰、赵世卓、周鑫、赵泽宇、李春浩、林泽锋、靳子阳以及邓正阳9名未满16岁的少年来说,5月份离开深圳前往山东鲁能进行第一阶段的集训可算是他们第一次如此长时间地与足球“亲密接触”,而刚到国少队集训队,问题很快就出现了。
在与他们同期的来自全国的其他20多名球员中,基本上都出身于体校或少年足球俱乐部,只有这9名小孩是来自校园足球队的培养,这也就意味着前者平时的生活重心已经完全扑在足球上,而校园足球出身的他们只是在课余时间才进行足球训练,9个小孩到了国少队的第一天就不得不面临着从一周两训到一天两训高强度训练的转变。
第一天高强度的集训,赵泽宇和林泽锋很快就双腿抽筋了,这对他们两人来说,强度的突然转变带来的不适应感更加强烈。因为深圳市少年足球队的集训场地设在翠园中学初中部球场,赵泽宇和林泽锋却分别就读于皇岗中学和深圳实验中学,平时只有周末才有时间来翠园进行训练,周一到周五除了跟着本校教练做一些体能训练,基本上并不怎么和足球接触,而到了国少队,上午训练加下午打比赛的强度可让这两人一下乱了阵脚。当然,其他7名球员也并不轻松,“太累了,每天训练完脑子什么都不能想,只想赶紧躺床上睡觉。”
虽然一时难以接受,但国少队集训的高要求可并没有给他们多长的适应时间,在过了三四天硬着头皮的生活后,9人终于开始逐渐适应了国少队训练的节奏,随后他们的优势就慢慢凸显了。因为是校园足球队出身,所以这9名球员平时并没有落下正常功课的学习,其中段刘愚更是学习踢球两不误,成绩常年在翠园中学保持在全年级前30名!因为有文化课基础打底,相比于其他20多名球员,这9个孩子的理解能力明显略胜一筹。邓正阳向南都记者回忆,“有时候教练讲了一种新战术或新打法,我们可能当下就能消化,而在每场比赛过后,大家也喜欢拿出小本子做自我总结。这确实是我们9人才有的习惯。”一个星期过后,除了在体能上略有微词,国少队教练已经明显对这批孩子青睐有加,“球队的张指导跟我们说,"你们是在用脑子踢球"。”
课余训练V S三集中训练,校园足球更懂得如何在职业与成才上平衡
在深圳市少年足球队主教练陈铭芳看来,这次深圳市如此大规模的入选国少队,“我也是完全没有想到。”2011年“深圳市少年足球队”正式组建,而这一支球队却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以前我们采取的都是三集中的方式培养少年足球运动员,把这些孩子们统一集中到体校,每天生活的重心就是训练。但从这一支队伍开始,我们却采取了新的训练模式,由体校教练进驻学校,将特色体育项目带入校园发展,在不影响孩子学习的前提下进行足球训练。而这一次球队出来的这9名球员,可以说是对我们这种新培养模式的初步肯定。”
在以往那种三集中的培养模式下,陈铭芳曾亲眼见证了很多人才浪费的悲剧。“一开始就把孩子弄到体校集中训练,荒废了正常的学习,最后孩子却因为各种原因没能走上职业球员的发展道路,又无法跟上正常的高考程序考入大学学习,对于他们的人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遗憾。”而校园足球的培养方式却有效减少了这种人才浪费。目前深圳市少年足球队的孩子们除了是一名足球运动员,更重要的身份还是一名学生。他们平时完全随班级正常上课,只在每周一、三、五的下午放学和周末训练一到两个小时,而平时外出打比赛,也被尽量安排在假期,如果时间实在错不开,球队也会专门带文化课的老师随队补习。
据球队副教练、翠园中学体育老师文武介绍,“相比于足球教练,有时候我们也得承担学习督导的角色。”每一次考试过后,球员们都被要求上缴成绩单,“如果成绩下滑,教练甚至以禁止踢比赛来"威胁"球员,好让他们知道在球队训练绝对不能成为学习不上心的理由。”而深圳市少年足球队的培养方式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得到了更多家长的支持。踢球和学习都名列前茅的段刘愚父亲段利奎就对记者坦言,“现在深圳不少家庭条件都比较好,父母并不愿意拿孩子的前途去冒险、孤注一掷放在足球上。对于家长而言,无论孩子将来是否能成为职业球员,文化课都是绝对不能抛弃的,这是一生都会受益的知识。”
专访
职业球员的培养不能以 大规模人才浪费为代价,
校园足球是未来发展 趋势
陈铭芳 深圳市少年足球队主教练
南方都市报:这批少年球员们如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没有职业足球俱乐部来跟你们接洽?是否担心到了高中以后,这种校园足球的培养模式就扛不住了?
陈铭芳:国内确实有很多俱乐部跟我们表达了要人的意愿,其中不乏排名非常靠前的俱乐部,他们经常通过非官方途径与我们取得联系,希望把这批孩子弄到俱乐部的二三线去培养。我们首先当然是尊重家长和孩子的意愿,虽然俱乐部的诱惑力非常大,但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家长和孩子自身都是希望能够最起码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再继续走职业发展的道路。
南都:校园足球这种培养模式是不是深圳的独创?它的优势体现在什么地方?
陈铭芳:这种模式应该不是我们的独创。其中日本和韩国很早就采取了这种模式来培养足球运动员,而跟我们这一批一起的,据我所知也有广州在尝试,现在是否还在坚持就不确定了。
校园足球培养模式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它可以争取到家长最广泛的支持,在深圳这个地方,多数家庭并不需要靠孩子去拼职业搏前程,家长更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练球,家长还是可以接受的,每次训练,家长都会在旁边观看,我们球队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负责帮助处理球队的后勤事宜;其次,校园足球可以大大减少人才的浪费,孩子如果以后踢不了职业,他还可以去考大学,并作为体育特长生得到加分,学得一个专业在社会上找到一份好工作。以前那种集中培养的模式,很多人才都被浪费掉了。职业球员的培养不能以牺牲多数人的前程为代价。
南都:校园足球培养模式如果要坚持下去,最需要什么?
陈铭芳:最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的联动,主要是教育部门和我们的联动。我们希望教育部门能够创造一个各个学习阶段都接收球员的机制,比如孩子可以因为足球特长而进入到好的学校念书,这样就保证了他们不会轻易放弃文化课的学习,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在选择什么时候进入职业球员生涯上有更多的自主性。
球员特写
段刘愚 尖子生和国少队球员“兼得”,他自我配备“两个大脑”
谁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翠园中学初三毕业生段刘愚身上,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兼得”的矛盾,在获得国少队球员的头衔之前,他早在翠园中学的尖子生榜单上风光无限。球踢得好还不算,他非得也在全年级总成绩前30名的排名里争一个席位。至于秘诀“也许我自带了两个大脑吧!”
段刘愚与足球结缘完全出于偶然,严正声明自己“非球迷”的父亲段利奎有一次经不住朋友的劝说,作为司机开车送大家去看中超比赛,儿子段刘愚也作为“陪衬”一起去了球场。散场后,段利奎开车经过球场附近的室外运动场,5岁不到的段刘愚看到球场上大家在做热身训练,却突然嚷嚷起要去学球!就这样,段刘愚开启了自己精彩的足球之旅。
读书要静,踢球要动,一般人踢球踢久了多少会患点“多动症”,在课堂上坐不住,但段刘愚却有本事在动静之间迅速切换。“上课的时候我就自动屏蔽足球,集中12万分的精神听老师讲课,在课后我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要比其他同学少得多。”因为经常要在课后参加训练和出外打比赛,段刘愚必须逼迫自己课堂上的内容当场消化,“我没有那么多时间课下补习,既然选择了踢球和学习,就必须争分夺秒。”而这其中需要的专注和自觉,他却觉得很大一部分是在球场上学来。
作为校园足球运动员,段刘愚平时的训练时间也非常宝贵,一周只有周末的时候才有比较系统的训练,而要想提高技术,就必须抓住每一分钟在球场的时间,“你到了球场,就不能东想西想,也得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脚下,集中在教练讲的新战术和新技巧上,这已经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态度。”而这种自觉也反过来作用于他的课堂学习。据段利奎表示,“孩子的事情基本上不用操心,他有自己的分寸。他虽然很热爱足球,却也不会经常熬夜看通宵球,他知道自己的时间每一段要用来干什么。”
足球和学习除了在态度上相通,有时候甚至可以互补。每每在学习上遇到阻力,在球场上跑一跑,“烦恼就会消失一些”;而在球场上运动得累了,在课堂上也不失为一种休息。因为有段刘愚的存在,球队的其他队员们多少有点“榜样在先”的感觉,每次有谁成绩下滑了,教练总会甩出一张段刘愚的成绩单,“看到没,踢球绝对不能成为你偷懒的借口。”而当大家想从段刘愚身上“取经”的时候,他总是不加谦虚地说:“可能是我自带两个大脑吧。”不过段刘愚却深知,比起其他队员,“我这种兼得可能既是优势,也是劣势。”是在学习的道路上加把力入读名牌大学,还是坚持在球场上往职业方向走得更远,他可能必须在接下来的高中三年有一个抉择。
赵世杰 赵世卓:双胞胎兄弟俩入国少队,场上配合总是特别默契
后腰和左后卫,这是赵世杰和赵士卓在球场上的位置;双胞胎哥哥和双胞胎弟弟,这是赵世杰和赵士卓在家庭里的角色。就是这兄弟俩,在创造了无数个球场上默契合作的例子后,继而双双入选国少队。
人们常说双生儿是会心有灵犀的,而这种默契在球场上却表现得更加明显。因为后腰和左后卫在场上的位置比较接近,本来互动就比较多,而到了赵世杰和赵士卓身上,这种互动就更加频繁了。“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拿到球就特别想传给他,在场上也老是找他的位置。”当记者问起两人有没有配合特别好的一次比赛经历,却得到了不约而同的回答,“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好像每一次都非常默契。”
按理说,十四五岁正是男生调皮的年纪,如果谁家有两个这个年龄段的同龄小孩,每天被各种掐架吵翻天也是常有的事,但在这两兄弟身上,吵架却是一个稀有名词。“有时候也会吵吵闹闹,但都是闹着玩,真正动手的好像没有,我们生活中没有矛盾。”相反,因为同为足球发烧友,兄弟俩反而会在各种细节上互相照应。哥哥赵世杰从小协调性不好,直到9岁还经常摔跤,最严重的一次全身缝了30多针,直到现在右眼角还有一道疤痕,而在平时的足球训练里,弟弟也会多加照应。此前,弟弟赵士卓代表中国少年足球赴英国参加比赛,哥哥不幸落选,当记者问起当时是否会心生嫉妒,赵世杰笑笑,“怎么会,只要是自己家里人去了就O K。”
也是因为足球的关系,兄弟俩也拥有了更多共同的经历。2010年第一次出国,俩人就是代表中国队去南非打友谊赛。当时正值世界杯在南非落幕不久,有许多来自全球的足球小将们在此聚会,因为成绩在班上中等偏上,10岁左右的兄弟俩可是一点都没有畏惧,除了用英文和大家打成一片,还经常和本地球员学跳“哇卡哇卡”。虽然足球让他们跟其他同学相比少了更多自由的课外时间,但也正因为足球,让他们有了更多别人不曾有过的机遇。
赵泽宇 如果没有中超排名前5的球队要我,我还是更愿意靠脑袋吃饭
偶像是郜林和C罗,钟爱进攻,却一直在球队踢后卫,也许从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中就可以看出,赵泽宇正如他自己所讲,“我不是一个空想主义者”。虽然被入选国少队集训队,他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却没有出现其他几名队友的动摇,“如果没有中超排名前5的球队来要我,我还是更愿意靠脑袋吃饭。”
在国少队集训期间,因为刚好就读初三,赵泽宇和其他几名深圳队友为了参加中考,不得不放弃第二阶段的训练提前返深。当别人还在为是继续参加考试还是继续留在国少队训练而纠结不已的时候,赵泽宇早早就开始了中考的冲刺复习。刚到国少队,训练强度的急剧增加让赵泽宇非常不适应,“以前只有周末才到翠园进行专业训练,平时也就跟着实验学校的校队做做体能锻炼,刚到国少队,腿一下就抽筋了。”即便高强度的训练已经让体力明显不支,但每天训练过后,赵泽宇却并没有像其他队友一样倒头就睡,而是挤出一点时间,抓紧复习中考科目。
踢球这么多年,虽然对足球的狂热一年胜似一年,但赵泽宇却始终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如果在我这个年纪就放弃文化课的学习,一门心思去往职业球员上拼,成功的例子不是没有,失败的例子恐怕更多。”15岁的他深知,如果孤注一掷把命运都放在足球上,等待自己的或许并不是非常好的结局。“很多同龄人是去了俱乐部,但他们在二三线混几年,最后也没有混出名堂,如果没有学历,他们出来还能做什么。”因为了解现实,所以赵泽宇在这方面比其他人更有定力也更诚实。
因为经常在球场上暴晒训练,赵泽宇的皮肤非常黑,他却一直拿自己开玩笑,“我觉得我长得挺像C罗的。”细数他的偶像榜单,郜林、C罗都是前场进攻球员,但他自己却一直踢后卫,“以前因为和年龄比我大的球员一起踢,在前面发挥不是太好,就被挤到后场去,谁知道在后卫这个位置也打得不错,虽然我还是很想往前打,但现在后卫缺了我,恐怕一时半会也没人接上。”就像他在前锋的理想中最终选择后卫的现实,赵泽宇对于未来是否走职业只有一句话:“如果没有中超排名前5的球队要我,我更愿意靠脑袋吃饭。”因为他坚信,与其在二三线俱乐部混一辈子,不如过上更传统的生活。
采写:南都记者 晏婵婵
摄影:南都记者 胡可
作者:晏婵婵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