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客
(有理说理)
禅城50个新增公共自行车站点迟迟不能启用,再度引发市民对禅桂共用机房问题关注。禅城方面表示,己方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后台对接服务一直都由桂城方面负责。若自建机房须耗费上百万,短期内希望桂城方面能够尽快升级增容。桂城则表示,桂城系统仅能接受和维持400个站点的运作,若是同意接收50个禅城站点,系统超过负荷就崩溃了。
各区公共自行车系统对接的难点在哪?一是“割据”,在公共自行车建设上,各自为战,各区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时间、进度等均不一致,由此导致发展不平衡。二是“版本”不通。比之前者,这更为“致命”。由于自行车建设的合作企业不一,所用数据系统并不一致。以后若想“大一统”,因多出一个或若干利益方,博弈沟通和升级的成本自然也就更大。
当然,市交通部门并非没有看到全市各区公共自行车系统互通的潜在需求。考虑到实际工作的难度,采取了“分步走”的策略,即禅桂互通为试点,继而逐步扩展到五区互通。在禅桂互通的具体方式上,采取的是共用一个系统的办法。但此办法终究不是长远之计,不管桂城愿意共享系统是否建立在禅城付费或补偿的基础上,这都离不开一个前提“地主”家有余粮,即系统尚有容量。在容量愈发有限,且还要优先考虑南海其他镇街需求的条件下,桂城开口对禅城说不亦是不得已而为之:当自己孩子都顾不上的时候,谁还会愿意从嘴里抠出口粮给到别家孩子?
诚如业内人士分析的那样,单纯地解决此次“50个新增公共自行车站”事件,并不能解决当前各区公共自行车系统均无法对接互通的现状。一来其他各区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是否可以与桂城的现有后台“共容”尚不得知,二来即便可以共存,平台可以承受的容量也相当有限。加之在管理方式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即便通过升级可以保证容量,但成本如何分摊,利益如何分配,这些都是现实极其棘手的问题。
在佛山汽车和摩托车保有量均破百万,向“堵城”迈进的当下,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打通城市公共交通的“最后一公里”就显得意义重大。只是,公共自行车虽然作为公共交通的一员,却没有在中心城区公交一体化中提及,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失误”。若想公共自行车系统不再那么“命途多舛”,坐等没有出路,亟需市交通部门出面,主动出击协调各方利益,只有啃下“互通”这块硬骨头,“一盘棋”规划,“一揽子”推进,佛山公共自行车系统才会走向一个“美好时代”。(十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