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东郊记忆的“老成都记忆展”开展在即,那些被精心装裱的过去时,引发了一场“全城热忆”:川剧唱腔,只有在华兴街的成都大剧院才算有盐有味;龙门阵,则只有在宽窄巷子才有摆不完的灵感;而茶,则只有碧潭飘雪,才能品出自在真味……
有一些记忆不应仅仅被精心装裱,束之高阁;经典,总会有承道者一脉传承。如果不是飘雪与徐公的那一场相遇,错失彼此,恪守千年的花茶传统或许至今无人打破,花茶的韵味以及茶魂也不会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徐公与竹叶青独家合作,将碧潭飘雪的制作技艺悉心传授。怀着对经典的敬意,竹叶青茶业出品的碧潭飘雪从原料甄选、加工工艺等各方面,均精益求精。
分离千年的花香与茶香由碧潭飘雪自然融合
当一种事物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并且无可取代,便成为了经典,一如成都香飘千年的花茶。
成都人对茉莉花茶的钟爱古来有之,从明代起便开始窨制花茶,“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飘着茉莉花香的茶馆、茶肆遍布成都的大街小巷。
在过去的成都,熟人街头相遇,最常听见的寒暄便是“去口子上茶社吃茶”,喝淡雅的花茶,是许多人消遣的不错选择,茶的品类繁多,成都的年轻人小资却不媚外,他们认为:花茶,才是中国人的下午茶。
在盛夏来临之时,随着翠绿茶芽与高洁茉莉的自在交融,这一段闲适怡人的时光已在人们面前徐徐展开。成都的情怀也随之一往而深。
而这种情怀,更因为一位名叫徐金华的老人得到了升华。
春茶、夏花,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如何才能彼此相契,揉融出鲜灵沁心的一缕香魂?徐公,倾尽心力问茶探花,独创花茶窨制工艺,窨制的“徐公茶”外形紧细挺秀,白毫显露,香气鲜浓持久,回味甘醇,因其既闻花香又见花形,而茶底清澈碧绿,如冬雪漫撒,碧波不惊,有了极美的名字“碧潭飘雪”。
回首30年,碧潭飘雪的美名传遍成都街头巷陌:茶碗茶船往桌上一撂,提壶倾一道白练般的热水,赏花玩鸟的兴致,提壶饮酺的情趣,便如同那分离千年的花香与茶香,尽在此刻融漾而出,作为一个时代的经典,弥漫着这座城市的记忆,飘散至今。
竹叶青之外,再无碧潭飘雪
碧潭飘雪茶底只选取峨眉高山中的明前独芽或一芽一叶的珍品茶芽,清醇淡雅,一如峨眉净土之春。而对于茉莉,则在夏至后的最佳时机,抢先摘下雪白晶莹的新下花量多次窨花,使飘雪“既闻茶香,又见花形”,将最初花茶4-5次窨制的制茶方式发展到6-9次窨制,竹叶青茶业不惜原料成本和耗费繁复工艺,终于融合出茉莉花茶的至高韵味:不仅保留徐公首创的经典,更将碧潭飘雪的品质与品位提升到独一无二的极致造诣;再以多种拌合手法,使珍品茶芯缓缓吸纳每一滴芳华。
在保留洁白茉莉花瓣之外,让近似雪花的花瓣与清澈碧绿的茶汤相映成趣,花,形丽色美,汤,黄绿柔亮,茶底,柔嫩含翠。
分离了千百年的花香与茶香,终于经由徐公妙手合而为一。
轻呷一口碧潭飘雪,仿佛戏台上的川剧锣鼓声声入耳,已消逝的街角屋隅又浮现眼前,宽窄巷子里老龙门阵又涌上心头……
如同只有一种信仰,叫做拉萨;有一种梦想,叫做北京;在中国,只有一种花茶,堪称碧潭飘雪。
华西都市报见习记者马自平
作者:马自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