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专栏
又到大学招生季节。最近几年,广东省内部分市属高等院校,录取新生时,往往按市内、外两条不同分数线投档。即是市内、外招生分两条分数线录取,其中的差距,少则几分,多则几十分。譬如2012年,深圳大学理科考生,户籍市内和市外的考生,投档线相差43分,两者在全省高考学生中的最低排位差是44029,文科相差20分,最低排位差是11622。去年,根据考生户籍在市内和市外的不同情况,划出两条投档分数线的高校,还有广州大学、广州医学院、东莞理工学院、五邑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等。
据教育部门的解释,导致市内、外考生录取分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市内招生名额多,而外市报考珠三角高校的考生多,为了按预定计划完成招生任务,招生学校不得不做如此选择。
高考负载着诸多社会内容,不同群体、不同阶层,尤其是草根,无不高度关注,并对它寄予期待与厚望。而且,善良的人们始终相信,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各大学在各省、市的招生数是每年春季按计划分配好的,面向全国招生的大学,招生数分配到各省,在省内招生的学校,又按市内和市外分配招生指标,这样,同一个省的考生,就被人为地按户籍属地区隔为市内和市外两种类别。考试分数相同的考生,可能因户籍的原因,出现大不相同的录取结果。前述深圳大学,户籍在深圳市以外的考生,文科需要比深圳市户籍的考生高出20分,理科考生则要高出43分,才有望入读深圳大学。面对这样的选才机制,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高考神话,还有谁信?这是赤裸裸的地方保护主义对教育公平的无情践踏!
将广州、深圳、珠三角中部和广东其他地区的中学、小学的校园环境和设施、教学力量和财政投入等,做个简单对比,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粤东、粤北等地的考生,要想获得和广州、深圳、佛山等地考生相同的高考成绩,一定要吃更多的苦,努更大的力。由于省内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存在巨大差距,各市、县(区)的教育投入,资源配置也大不一样。无论物质财富或者人才资源,都是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从周边向珠三角地区聚集,珠三角以外的地区,则是由乡村向城镇流动、迁徙。现代教育技术,在珠三角地区的中小学校早已被广泛应用,网上教学也在逐步推行。然而,省内山区的许多学校,甚至连普通的投影仪、台式电脑都买不起。
教学质量和教育资源的配置,不违背常规的话,应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在高考总分相同的前提下,获得教育资源越少的考生,其智商必定越高,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也越强。譬如说,考生A,父母都是广州市的公务员,从小学到中学,上的是广州市最好的学校,每逢周六、日和寒暑假,奥数班、英语班、作文辅导班等,各种五花八门的班为他加油。考生B,父母都是从乡下到城里打工的农民,从断奶那天起,他就是村里的留守儿童。能够每天背着书包,准时到镇上的课室去上课,于他就是莫大的幸福和享受了。如此悬殊的学习条件,考生B竟然还能与考生A取得同样的成绩,那么,考生B的智商无疑要高出考生A许多。
可是,在市、内外双重投档分数线的选才机制作用下,学习能力强、智商高的考生B,由于户籍在市外,反而不如户籍在市内的考生A有竞争力。如是观之,考场的竞争,陡然蜕变成了身份和户籍的竞争。且不说,市外考生须高出市内考生几分甚至几十分,彼此才有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开角逐,即便要求市内、市外考生分数相同,对市外考生而言,都已失之公平。所以,市外考生和市内考生相比,他们是双重吃亏,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以说是无从谈起。
身份、户籍参与录取竞争的可能结果,是来自市外,智商、学习能力等均较优的考生B,将败给户籍在市内,而智商、学习能力却较差的考生A。市内考生在小学、中学已经获得更多公共资源的支持,在高考角斗场上,又可以比市外考生低得多的分数入读大学。与吃双重亏的市外考生做一对比,他们占了双重便宜。可见,按市内外两条投档线录取大学新生,完全与“择优录取”背道而驰,而是不折不扣的“择劣录取”,从根本上说,这就是违背教育公平原则的身份歧视。
冲破地方保护的观念囚笼,拆除地域区隔的壁垒,转变按市内、市外分配招生名额的计划模式,回归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正轨,教育公平的原则才能落到实处。否则,“地方大学服务地方”便是“择劣汰优”的绝妙讽刺,是户籍歧视的另类说辞,有违社会正义和公平!
今年的大学招生正在进行中,笔者和所有偏远地区的考生一样,呼吁各招生学校和决策部门,转变观念,打破区域壁垒,跳出计划思维,真正全面贯彻教育公平、择优录取的原则。(作者巫小黎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