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记忆
苗得雨
在抗战时期的1940年到1945年,一曲《烈火燃烧在沂蒙山上》,男女老少无不唱得激奋、昂扬,这是那时流行最广,也最动人心的一首歌。
前几年,老家要拍电影《浴血渊子崖》,莒南渊子崖村全体村民血战前来包围的日本鬼子,牺牲一百多人,也杀死鬼子一百多。准备给这部影片当顾问的老友王滨,主张主题歌用《烈火燃烧在沂蒙山上》,而不是剧本定的另外一首歌。我非常赞同,我说:“就地取材好!若再加一段抒情歌曲,可以唱《石榴开花胭脂红》……”
王滨说,他一时还没有找到《烈火燃烧在沂蒙山上》的资料。我根据回忆,列出一份。我又求教当年的老师和老领导,一位是在河南省工作的抗日小学时的老师邱为奎,他忆出一份;一位是老音乐家,中国作协文讲所的徐刚,他也忆出一份。他说:“这是当年华北的一首歌,名字就叫《烈火燃烧在太行山上》,传到我们山东,改成的《烈火燃烧在沂蒙山上》。”
我又找到老家沂南县文化馆在“文革”后期(1972年)搜集到的一个版本,名字叫《反“扫荡”》(沂南六中和横河村搜集)。临沂地区张秀岳编的《沂蒙之光·歌曲选》,收的这首歌也叫《反“扫荡”》(武瑞生唱,高志全记)。想不到我最近找到了华北的版本,名字还就叫《反“扫荡”》。
忘了什么时候,我让女儿抄的大半本抗战歌曲,似乎是借的机关资料室的一个歌本,上面有不少在别的歌本里见不到的抗战歌曲。现在,各单位资料室都撤销了,这种资料恐怕再找也难了。第一首就是李伟词曲的《反“扫荡”》,即《烈火燃烧在太行山上》。还有,也是李伟词曲的《反摩擦小调》和《空舍清野》。这两首,在沂蒙山一带也很流行,“别说咱这是根据地,鬼子他不会来,鬼子他会来呀,老乡你听明白,听明白呀咿呀咳,明白……”“抗战走上了新阶段,摩擦专家齐出现;共产党抗战亲眼见,摩擦专家不喜欢……”这个调都已成了流行小调的一种曲调,我当年写的诗,有的就是用的这种调。有的流行歌剧,插曲中也有这种调。多少年,我却不知道它的作者,以及那首《烈火燃烧在太行山上》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李伟。
李伟,1914年生,河北省沧县人,上清华大学时,参加过“一二·九”学生运动,加入了该校的海燕歌咏团;1938年赴山西,参加八路军总部炮兵团,1941年随团调往延安,历任炮团的宣传科长、宣传部长。抗战时期创作歌曲有《炮兵歌》、《炮兵进行曲》、《朱德将军》、《毛泽东之歌》、《生产四部曲》等;解放战争时期创作的有《东北民主联军之歌》、《坦克进行曲》。建国后任解放军总政文化部副部长、副秘书长、宣传部长。此时作品有《抗美援朝进行曲》、《人民战士进行曲》、大合唱《英雄战黄河》等。他的作品还有《割麦谣》、《行军小唱》、《南泥湾好地方》,以及上面提到的《反摩擦小调》和《空舍清野》。我见到介绍他的资料,不知为什么,主要作品中没有这首又叫《烈火燃烧在太行山上》的《反“扫荡”》,想是列到“等”里了。
兹将《烈火燃烧在沂蒙山上》全词抄录如下(原歌中不同句列括号内):
烈火燃烧在沂蒙山上(太行山上),愤怒充满了我们的胸膛,鬼子们(强盗们)各路进攻来扫荡,杀人放火奸淫又抢粮(又抢掠)。展开游击战争,打到敌人后方,山川震惊,林木震荡,到处有革命的队伍(到处有救国的热情),到处有抗日的武装。兄牵弟,儿别娘,前拥后护上战场,齐心合力打东洋!拆桥破路,攻城夺粮,造成犬牙交错的战场,向鬼子们(向侵略者)来一个反扫荡!
创作在太行山上的歌曲,流行在沂蒙山。当时山东也属华北,鬼子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也是在两地轮番进行,夏天的冀中“五·一大扫荡”,秋天是沂蒙山的“铁壁合围”大“扫荡”。鬼子那个“华北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华北被“地道战”弄得晕头转向,一筹莫展,这家伙鬼点子多,在沂蒙山的“拉网扫荡”中的“梳篦战术”,占了点便宜。但自从1943年起,局势转向有利于我们,小鬼子只有处处等着挨打了。
这首歌,在当年的斗争中,对广大军民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来源齐鲁晚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