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评论
牛日成
广州亚运前耗资几百亿治水为何河涌还是又黑又臭?市水务局局长丁强前日首次坦承治水存在一些措施是临时性的、河涌截污不彻底、后期管理松懈等问题,导致部分河涌水质反弹,并表示要好好总结亚运治水经验,今后不再搞“运动式治水”。
可以说,以上月环保部门公布首批50条河涌5月份水质中39条水质未达最基本的五类标准为标志,等于政府已自我否定了曾概述为“探索出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科学治水之路”的结论。作为职能部门的水务局此次“告白”,则使舆论不懈追问的水质反弹原因有了相对具体一些的回应。虽然没有直指亚运治水是“运动式治水”,但其表述的意味应该不难理解。
对于舆论认为亚运治水工程“治标不治本”,有关负责人“不同意”,认为治水一方面是有成绩的,另一方面是抓住了截污的核心。换言之,是否可以理解为治水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是搞“运动式”,措施并不得力,由此,与其说要“好好总结亚运治水经验”,不如说要深刻反省“运动式治水”的教训更为贴切更有意义。
总的看来,广州“一天一个亿”高调治水却未能达成“水更清”的目标,已有较为确信的例证。如靠珠江上游截污闸同步调度、从珠江前航道调优质水源、暂时关停污染企业,这些措施本来就是“临时的”,不可持续。加之污水整治方案未完工,尤其雨污分流计划仅完工三成,且截污标准偏低,只考虑晴天而不考虑雨天污水的截污量,以及亚运过后管理便撂到了一边,治水效果自然注定难逃“临时”的命运。
除了治水措施“临时”遗下后患,“太多资金用在景观建设而非治水”也是失策。为“面子”摆花架子的事并不鲜见,但像治水这样与居民生活关系重大,且耗资巨大的工程也涉“面子工程”,更发人深思。猎德涌亲水平台缺少维护,大塘涌小桥流水旁破烂成堆,赤岗涌河岸漂亮但水发臭……这些河涌臭水横流、景观名存实亡的不堪景象,已证明一阵风过后,“面子”便暗淡无光。
按有关官员的说法,如果亚运治水思路更清晰一点、标准再高一点、措施更得力一点,治污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可惜,这些只是“如果”。以后治水“至少要做到尽量科学”、不“全面撒网”、不再搞“运动式治水”等认识,则不失为清醒之见。
从根本上说,治水实效欠佳之因是其科学性和系统性没有实现,而重要一环则是作为河涌整治前提的全面截污和雨污分流没有全面实现。基于新一轮治水正在发力,深刻反思亚运治水的得失及确立科学之策更显重要。
一方面,亚运治水项目绩效审计、公开不可或缺。尤其是480多亿巨额投入中的145.5亿元雨污分流项目资金,最终工程估算“缩水”为44亿多元,其余100多亿的具体流向需要作出交代。
另一方面,曾被推崇的“雨污分流”工程计划仅完工三成,如何证明其推进“难以为继”、进而认定接下来要建的“深隧”是救命稻草而另起炉灶并计划大举投入250多亿元?同样,治水重“面子”轻“里子”教训深刻,东濠涌二期工程又将拿出1亿元对沿线桥梁、围墙、植被及建筑外立面等进行升级改造,如何回应继续搞“面子工程”的诟病?这些公众疑惑都不能绕开。
治水之于广州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公共财政巨额投入的绩效更备受关注。倘若没有科学论证,只管豪掷真金白银“试验”,则恐难免重蹈覆辙。须知,广州治水已经不起折腾。
牛日成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