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拍摄的公益大桥。谭楚明摄100元
1948年拍的公益大桥,尚未建成。刘达之摄 谭楚明翻拍(50元)
今昔
栏目主持:南都记者 梁晓琳
公益
大桥
公益大桥的修建初衷,是为了替代新宁铁路火车渡船,解决火车用轮渡载运过潭江的不便。但桥未建成,便因抗日战争爆发而被迫停建。直至1985年才重新动工,1986年末竣工,并于次年元旦通车,撤消公益汽车渡口,台山对外交通从此告别摆渡历史。如今,它是台山北面通往外地的交通咽喉。
公益大桥因抗战被迫停建
据《台山历史文化集 陈宜禧和新宁铁路》记载,1913年4月26日,新宁铁路第二期工程公益至江门北街段通车。其中,该段工程在牛湾用轮渡载火车渡过潭江,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奇观。巴金于1933年6月创作的《机器的诗》,便记载了这一段历史。
《机器的诗》写的是巴金本人搭乘新宁铁路列车从会城到公益的所见所闻所感。
巴金称赞它是新宁铁路上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但新宁铁路公司却不欣赏这种美。据了解,上世纪30年代初,为解决火车用驳船渡河之不便,新宁铁路公司拟投资100多万元,在公益与水口之间建一条长1400米的公益大桥,请美国建筑家马克敦承建。只是大桥修建将半,却因抗日战争爆发而被迫停建。
1986年末建成 告别摆渡
据《台山百科全书》记载,1985年5月26日,时隔40多年,公益大桥再次动工,1986年12月25日竣工,1987年元旦通车,实行收费管理。公益大桥总投资1700万元,其中台山海外侨胞捐赠350多万港元。在公益大桥南端桥头旁边,还建有大桥纪念馆。现在,公益大桥与广湛公路相连,是台山北面通往外地的交通咽喉,大桥上车流不息,桥下水面停泊着不少大货轮。
公益大桥建成后,撤消了公益汽车渡口,台山对外交通从此告别摆渡的历史。据公益埠土生土长的居民刘达华介绍,此前出入台山地区,公益渡口是必经之地。与此同时,公益也是台山唯一大型港口,当时陆路交通不便,出入台山的商家几乎都是走水路。“当时公益码头商贾云集,车水马龙。”刘达华说,如今的公益港,进出的大货船少了许多。公益先前的繁荣,无不得益于其咽喉要道的地理优势。不过,公益大桥的兴建,导致渡口码头衰落,公益的人气逐步减少,盛极一时的公益埠逐渐衰落。
南都记者从大江镇了解到,现在的公益港客货运码头是国家二类港口,水路直通香港、澳门、广州、江门等省内外主要口岸,可停泊千吨级的客货轮,3-4小时航程可达港澳,是台山市客、货海运最主要的口岸。
作者:梁晓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