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潇湘晨报
本报记者袁名清北京报道
中国远征军仁安羌战役中牺牲的202位将士灵位,7月7日将被安放在南岳忠烈祠,引发舆论强烈关注。
在此之前,国家已经在腾冲修建了“国殇墓园”,从缅甸迎回的19具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已被安放于此。
这些流落在海外的英魂,国家未曾遗忘。抗日战争期间,对于那些在战场上为国奉献的生者,国家也给予优待。近日,民政部重申对抗日老兵的福利政策,包括原国民党老兵,并建议在节庆期间,邀请这些老兵参加。
“这说明国家对抗战老兵的重视”,中国远征军研究专家、《军营文化天地》杂志副主编余戈说。
遗骨寻找 多由民间人士与地方民政部门参与
潇湘晨报:战后,我国如何寻找阵亡者、战争中的失踪者以及是如何处置阵亡者遗骨的?
余戈:寻找遗骨工作多是民间志愿者及各地民政部门的共同参与,所以力量比较单薄。
2011年9月13日,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与云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共同努力,将19具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从缅甸迎送回国,并安放在腾冲“国殇墓园”。此举“开启了中国军人海外遗骸回国的第一步”。相比之下,日本在1974年就开始做这些工作了。日本搜集遗骨工作,走的是官民结合的路子,官方由日本厚生省组织领导,民间则由各界志愿者组成一个个“搜骨团”,官民之间配合协调,在长达数十载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专业化的操作套路。这样一件复杂的事情能做成,关键在于日本防卫厅和厚生省保存着较完备的阵亡者名簿。
潇湘晨报:缅甸境内还遗留一些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的纪念设施,我们应如何保护这些设施?
余戈:缅甸境内的远征军阵亡将士公墓和纪念设施遭到破坏严重,如今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我认为,修复公墓和纪念设施,现在光凭民间人士的努力还是不行,最好由中缅两国通过外交渠道正式交涉才能有个彻底解决的办法。
灵位安放 南岳忠烈祠具有国家级公墓色彩
潇湘晨报:将仁安羌大捷202位阵亡将士灵位安放在南岳忠烈祠,有什么特殊意义?
余戈:这次贵报发起的迎接仁安羌战役阵亡将士灵位入祀南岳忠烈祠,是一件非常值得肯定的大好事。这说明政府已经很重视这些事。
抗战胜利后,南岳忠烈祠正是作为中国抗战阵亡将士的“中心祭祀地”来构建的,它地处当时中日两军相持最久、牺牲最大的湖南战场,这是一种历史的选择。参照世界各国惯例,应该有一个国家级的中心祭祀地,在各战场牺牲的将士在战后均应集中掩埋于此并永久供奉。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当时未能做到这一点,而是分散掩埋忠骨,零散设置祭祀设施。南岳忠烈祠和腾冲国殇墓园,无疑具有国家级公墓的色彩,当时国民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均在这两地题过词。
潇湘晨报:你如何评价我国现在的海外迎灵行动?
余戈:贵报这次所做的,是当年国民政府就应该做的,特别是对当时临时掩埋在海外的阵亡将士而言。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件事没有做成。
现在遗落在缅甸的阵亡将士公墓,多遭毁坏,有的已难觅踪迹。近年在云南方面的努力下,将在缅甸发现的19具阵亡将士遗骨迎回腾冲国殇墓园,但相对于尚遗弃该地的数十万遗骨而言,此举仍属于一个象征性举动。
这件事要做,就应该系统地做,可以从顶层设计上先确定在缅甸重修墓园如英军那样,还是迁移忠骨回国。现在这样零星、随机地作为,不是一个办法,还会造成很多麻烦。
比如腾冲国殇墓园原本是反攻腾冲阵亡的远征军第20集团军公墓和祭祀地,主题已经由有关方面确定了。而且墓园的规划空间有限,迁移回来的19具中国驻印军阵亡将士遗骨埋在这里,后面发现的怎么办呢?
关于刘放吾 其踏实作风赢得孙立人信任
潇湘晨报:113团团长、湖南人刘放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余戈:近年来,刘放吾给公众的印象,似乎只是在前几年获得英国方面追赠的勋章,其子刘伟民在央视讲述其父亲的故事后,才为公众充分了解。实际上,在当时有关仁安羌战事的报道中,就提到了“孙师刘团”;孙克刚所著《缅甸荡寇志》中,也提到他的名字。但是,既然那场战斗中亲临一线指挥的是师长孙立人,那么团长刘放吾肯定会退居为“二号人物”,更何况孙立人本人的个人魅力那么强,恐怕换个人也会成为其“配角”。
刘放吾出身黄埔,从渊源看不是孙立人选拔的部下,但凭着踏实的作风还是赢得了孙的信任。据英国将领斯利姆回忆,仁安羌战役中,他最初是与团长刘放吾接触并请求增援的,刘放吾还给他写了手写命令。但刘还是马上打电话请示,得到了孙的许可,孙马上赶到了113团。这可以看出刘放吾的谨慎。
作者:袁名清 北京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