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马考用50根10米长的钢柱创作的雕塑,钢柱的体面变化形成曼德拉头像,同时又指代监狱铁窗,用来纪念曼德拉被捕50周年 |
尤尔·达马素创作的油画《解剖曼德拉》
|
1992年10月,访问中国的曼德拉登上了长城
|
曼德拉语录
“许多黑暗的时刻,人道主义经受了痛苦的考验,但是,我将不会也不可能会向悲观低头。向悲观低头就意味着失败和死亡。”“我反复提醒大家,解放斗争并不是一种反对任何一个团体或种族的战斗,而是反对一种压迫制度的斗争。”“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在那漫长而孤独的岁月中,我对自己的人民获得自由的渴望变成了一种对所有人,包括白人和黑人,都获得自由的渴望。”“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样需要获得解放。夺走别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
2010年,一幅描绘曼德拉“尸检”的油画惹恼了南非人。这幅画由津巴布韦移民南非的艺术家尤尔·达马素创作,自称的创作原因则是对曼德拉的尊敬和热爱。为什么一个热爱曼德拉的人,会创作一幅“大不敬”的画作呢?日前,本报记者通过邮件,对达马素进行了采访。1982年,13岁的达马素随家人来到南非,完整经历了南非从种族隔离再到民族和解的全过程。在达马素看来,曼德拉以其伟大的人格帮助南非消弭了仇恨、避免了内战、实现了融合。但他终究是“和你我一样的人”,而不是某些人眼中的神,“现在,是该向这位英雄说再见了”。
真相与宽恕才能带来和解
达马素出生在津巴布韦,是有葡萄牙和意大利血统的白人。在他小时候,白人治下的津巴布韦是非洲少有的几个富裕国家之一。通过内战推翻种族隔离制度后,穆加贝政府默许老战士没收白人的土地、农场,并平均分配给黑人。暴力“土改”的弊端很快显现出来,掌握了土地却缺乏技术及管理经验的现实,使津巴布韦经济迅速衰退,陷入极度困难。通货膨胀严重,货币面值也不断刷新纪录。
1982年,身为白人的达马素随家人移民南非。“与穆加贝相比,曼德拉显然更聪明。他没有煽动黑人暴力反抗,而是采取和解政策。”达马素说,“如果没有曼德拉,我不会选择留在南非。”达马素认为,南非的民族和解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内战。
曼德拉实现国家重建的方法是“真相与和解”。大量恶行没有被遗忘,而是被揭发出来,但这不是末日审判,人们用宽恕来对待这罄竹难书的恶行。他组建了真相与和解委员会,鼓励当年用暴力实施种族隔离的公务人员站出来,讲述自己的罪行以申请赦免。
结果一系列讲述印证了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拷打、关押、虐待和杀戮。讲述真相的警察从心灵深处希望得到原谅,正是这种态度帮助南非实现了国家和解,让南非人过上了太平日子。
确有民众将曼德拉视为神
但另一方面,达马素认为一些南非人已将曼德拉当做半人半神。达马素说:“的确有民众将他视为神一般。一次我做客电台的访谈节目,一名打进电话的听众不断谈论着‘曼德拉是否会死’,而不是‘什么时候离去’。在他心中,曼德拉早已超越凡人。”
2010年7月10日,一幅名为《解剖曼德拉》的油画出现在约翰内斯堡一家高级购物中心。这是达马素仿照17世纪著名画家林布兰的《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而作。油画展示曼德拉死后赤裸躺在手术台上,仅以白布遮盖下半身,在一批著名政治人物围观下被解剖。画中的政治人物有南非前总统姆贝基、大主教图图、南非现任总统祖马等。
油画一展出就惹来全国震怒,非国大炮轰这是“低级趣味、侮辱、种族歧视”。不过,达马素称他并无意对曼德拉不敬,“油画只是展示他和我们一样,都是常人。这样做并非要贬低曼德拉,他依旧是伟大而高尚的人。”达马素说,这幅画的基本概念是,曼德拉不是神,只是一个普通人,和你我没有区别。他是个伟人,但也有死去的这一天。
达马素说:“这幅画确实给我带来了麻烦。这个政府正在被腐败所侵蚀,然而批评者却不允许把这些话说出来。南非人不想面对曼德拉离去的现实,这幅画的现实作用在于软化曼德拉死去对国家的冲击。”
无论曼德拉在不在南非的未来已经确定
很少人在有生之年就被尊称为伟人,曼德拉正是其中之一。对于这一现象,曼德拉在书中说:“在狱中,有一件事让我非常担心,那就是我无意中给外面的世界留下了错误的印象,被人们看作一个圣人。我从来都不是圣人,即使是圣人的定义只是一个锲而不舍的人。”事实上,曼德拉更愿意把自己看做普通人。
有报道称,《青年曼德拉》一书在南非一直位列畅销书榜前茅,很大原因是介绍了一个南非人所不熟悉的曼德拉。该书作者在广泛采访曼德拉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后披露,青年时期的曼德拉也有过外遇、打过老婆,并有私生子。作者大卫·史密斯说,写这本书就是要将被“圣人化”的曼德拉解救出来,剥除神秘光环,以全新的视角描写一个真实的人,通过他的个性分析他的政治成就。
从5月底开始,“曼拉德病危”的消息传遍全球,全世界都在为这位传奇人物祈祷。对此,达马素说:“现在,是该向这位英雄说再见了”。他认为,南非的未来已经确定,无论曼德拉在或不在。
也许正如中国社科院亚非所南非政治专家贺文萍所说:“曼德拉的存在满足了西方社会追求政治与道德完美结合的一种圣徒心理,但不应神化曼德拉的作用,曼德拉的离去,正是‘彩虹之国’南非认真面对现实的重要契机。”
本报记者单桂志
曼德拉与中国
起跑落后终点圆满
中南建交之路曲折,曼德拉曾想对两岸“双重承认”
在今天的中国,说曼德拉是“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南非人”恐怕毫不夸张。但曼德拉在中国的独享大名,却不过是近20多年的事,有着漫长的过程。
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细节是,官方的“曼德拉声音”一度陷入彷徨,时而热烈亲切,时而顾左右而言他。究其根源,这和曼德拉在台海两岸间的摇摆有关。中国与南非关系的发展历程充满曲折,可以说“没那么简单”。
曼德拉想开“双重承认”先例
从1960年开始,日益孤家寡人的台湾当局不断加强与南非的关系。1976年,台湾与南非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曼德拉出狱后,中方曾寄予厚望。但或许由于闭塞了27年之久,曼德拉对当时两岸的“外交战”完全不能理解。
1992年10月,曼德拉以非国大主席身份访华,江泽民总书记、杨尚昆主席、李鹏总理都会见了他。接待规格之高,如同接待国家元首。中国政府希望南非大选后,非国大执政同中国建交。曼德拉则坦言,他已收到访问台湾的邀请。
1993年7月,曼德拉访问台湾。台湾当局允诺向非国大提供巨额援助。8月上旬,曼德拉向中方通报访台情况。他说,现南非政府同台湾有“外交关系”,新南非政府成立后将根据自己的最佳利益,讨论和决定这个问题。
已是古稀老人的曼德拉认为,“刚拿了人家的钱就断交不仗义”,且仍对“双重建交”抱有一线幻想。曼德拉当时在国内外声望很高。他试图在中南建交问题上创下一个美、英、日等大国都办不到的“双重承认”的先例。
利用新南非成立庆典之机,南非向台湾当局送去“政治厚礼”:同时邀请中国政府和台湾当局出席1994年5月10日的新总统就职庆典。李登辉迅速决定亲自参加。中国政府坚决予以拒绝,但为照顾非国大的面子,派出了以中非友协负责人率领的民间代表团出席。
公开表示不与台湾“断交”
台湾当局为保住其最后一个重要的“外交”阵地,千方百计对南非新政府进行拉拢、利诱。在此情况下,曼德拉“双重承认”的思想更加明显表露。1995年11月18日的记者招待会上,曼德拉说,我们一直与台湾有“外交关系”,除非台湾做出一些什么事情,向我证明应该取消这种关系,否则我看不出有什么道义上的力量,能够取消这一“外交关系”,我准备保留它。江泽民对此十分关注,致函曼德拉指出,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绝不会接受“双重承认”。
1996年7月2日,曼德拉公开表示,不会为与北京建交而和台湾“断交”。8月26日,曼德拉更进一步声称南非愿与台湾和中国“两个国家”都发展关系。台湾媒体对曼德拉的表态大肆炒作,极力渲染。对此,中方不能再公开保持沉默。9月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明确指出,中方对南非领导人声称台湾是一个“国家”,并鼓吹“双重承认”,表示严重关注。9月5日,新华社发表评论《南非政府应该丢掉幻想》,同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双重承认”此路不通》,尖锐地点明“双重承认”的实质就是分裂中国。中方的严正立场,对曼德拉本人触动很大。
最后一次国事访问来中国
僵局一直持续到1996年底才打破:由于1997年7月1日香港将回归,届时倘中国和南非仍未建交,地位重要的南非驻香港总领馆就不得不关闭,曼德拉经过“长考”,宣布“不晚于1998年1月1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1996年12月5日,曼德拉给江泽民写信。他谈到,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将使南非付出重大代价,然而,南非相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迅速扩大,将使可能的损失得到弥补。江泽民给曼德拉复了一封长信,对他的决定表示赞赏。在双方相互谅解下,香港回归后,南非驻港总领馆并未关闭,当年12月28日,中国外长钱其琛访问南非,12月30日共同签署了建交联合公报。1998年1月1日起,中国和南非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建交后,曼德拉在中国外交舞台上“密集演出”。1999年5月,曼德拉把他卸任前最后一次国事访问安排到中国,并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此后,隐居的曼德拉仍多次和中国领导人通话、交谈。
曼德拉波澜壮阔的一生行将掩卷。可以说,他是为数不多得到中国官方与民间普遍认同、赞赏的政治家,而这一切,却是“起跑落后”的背景下,仅用了20多年时间便悄然完成的。(作者刘伟伟上海政法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