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切都还要凭票供给的年代,“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半导体收音机)是许多人眼里的奢侈品,一辆28英寸的红棉牌自行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需要耗费一个工人整整三四个月的工资,而作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的自行车,它还具有买菜、拉蜂窝煤等多功能用途,其意义无异于现在人们家里的小货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自行车从奢侈品逐渐变为家家户户的必需品,曾经有一段时间以“有没有丢过自行车”来判断你是否真正的广州人,再到如今,自行车已经变成了绝大多数人眼里的休闲工具,甚至成了一种专业运动。
集体记忆
自行车曾是最好的结婚礼物
上世纪60年代末,自行车还是非常少见的,如果一户人家有辆自行车,在附近绝对是家喻户晓的事情。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学会了骑自行车,还是借的一位同学家的车子学的。等到我买第一辆自行车已经是分配到广钢之后的七十年代末,那个时候自行车依然是“三转一响”中很值得炫耀的一件。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辆自行车买的是红棉牌的28英寸自行车,是本地的品牌。而当时最好的应该是天津的飞鸽和上海的永久。但即使本地的红棉,也不是一般人家随便买的。那时那第一辆红棉自行车花了117元,加上上牌和买锁等一共花了125元。那时我的工资才39元。相当于不吃不喝三个月才能买到。
当然,第一辆自行车对于我和家庭来说都具有很重大的意义。因为第一辆自行车就是以送给太太的结婚礼物的名义买的。在“三转一响”里面,自行车或许是最实用的一个物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广州的城区很小,基本上办点什么事情骑自行车一个小时就能到。那个时候我骑车上班从海珠到芳村,还没有大桥,需要坐轮渡。
在那个年代,自行车除了做上下班的代步工具以外,日常生活买菜拉蜂窝煤等都用自行车,其意义相当于现在普通人家有一台拉货的小货车。那个时候人们对于自行车的概念,并没有功能和男女太多的分别。刚开始绝大多数人家都是买28英寸的,后来才出现了26英寸的女式自行车。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用了差不多有十年的时间。那时自行车太金贵,所以差不多每家每户的男人都会自己修车。当然,自行车除了这些实际的功能之外,还有时去郊游用。那个年代,广州的城区主要就是荔湾、海珠、东山,很多现在的地方都是稻田。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条件变化很快,自行车也是一个标志。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每家每户有过几辆自行车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甚至有一段时间,都以有没有丢过自行车来判断是否广州本地人的标志。随着外来人口增多,过年过节,有些人就会“捎”辆自行车回家。有一次我一个星期就丢过两次自行车。其中一次,我刚放下自行车去办事情,就看着有人骑着我的自行车从眼前跑了。
到现在,我家里还保留着两辆自行车,舍不得丢,太有感情了。其实到了九十年代的时候,广州就已经开始兴起摩托车了,公交系统也越来越发达,自行车的地位逐渐被机动车和公共交通所取代。而如今,很多人只是用来健身或者教小孩子做运动了。
(倪先生 广钢退休高级工程师)
骑行者,90后“反叛者”的天空
作为一名户外运动爱好者,大一的时候我开始与自行车结缘,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当时我做了一件在同学们眼里或许是非常鲁莽和冲动的事情,暑假我决定从中大骑自行车到桂林去旅游,大概六百公里骑了五天。第一次没有什么经验,胳膊晒黑了,手也起泡了,但觉得非常有意思。随后,我的骑行生活到现在就没有停止过。当年除了去桂林之外,还去了广西北海。大二那年,从珠海骑自行车打算回西安老家,到了河南的时候甚至一度想改道去内蒙古,最终因为路况原因放弃。而大三那年我骑着自行车从西宁出发去了西藏,20天的时间只花了900元。
对于现在的九零后来说,自行车有N种玩法,可以是城市穿越,可以是像玩滑板一样的极限运动,而对于我来说,骑自行车去旅行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也说不上为什么,就像有一句玩笑话说的,“步行太慢,坐车太快,那我们就骑自行车吧。”我不是那种对自行车追求特别多技术含量和高科技的人,大二的时候花1500块钱买的自行车一直用到现在。
除了骑自行车之外,我还喜欢徒步、爬山,甚至在没有学过摩托车的时候就骑着摩托车去西藏,或者搭车去西藏。骑行的过程千辛万苦,所以到达目的地之后的风景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骑自行车还有一个重要的好处,就是在想停的时候停下来,看看那些乡间小道的风景。骑自行车的时候还会遇到很多危险,比如爆胎或者遇到塌方等。当然最危险的其实是骑摩托车。我骑摩托车从广州出发到西藏那次,从番禺到拉萨,16天骑了3313公里。其间遭遇过没有牌照被警察盘问,在路上被同行的汽车撞飞但落地安然无恙继续前行这些事情。
但即使这样,骑行的过程中有很多乐趣。如果我知道以后十年的时间我是什么样子,那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在中大读书的时候,我也曾经辍学在外面工作,我就是想告诉别人,当你们都在乎那个文凭的时候,我觉得没有那张纸我也会过得一样好。
现在我的工作除了教英语之外,暑假的时候我还会组织学生做骑行夏令营,比如骑车环行海南岛,或者骑自行车去厦门鼓浪屿。我希望能将自己的体验和经历带给这些孩子们,让他们从小知道迎接困难和解决困难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当然,我觉得现在广州的单车道做得很不好,比如广州大桥上给自行车和行人留的路那么窄,两辆车如果并行的话就很危险。而很多自行车道就被停车场占据,或者干脆被并到汽车道里面。甚至我上车的地方有一段大概2公里的路,居然被交警告知这段路只能推行,而推行那段路足足需要40分钟。
(韩杨海龙90后,骑行爱好者,培训教师)
留言簿
关于自行车,你最好的回忆是什么?
杨军:我们那个年代,自行车哪里随便给小孩子骑的。谁家的小孩子能把家里的自行车骑出来,整个院子里的小孩都会跟着跑。我们那个时候学骑自行车要用大人的28英寸大车,从横梁下面穿过去姿势很别扭。但特别过瘾。
呼噜:到我们上学的时候自行车已经是小孩子上学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了。不过好在当时机动车很少,放学后就是我们展示车技的时刻。一群男孩子排成一排看谁比赛到终点。
小芸:记得听妈妈说过,当时有一群小女孩学骑自行车,刚好遇到刮很大的风。有个小女孩还不怎么会刹车,就在自行车上拼命地喊“快把我拦下啊快把我拦下”。
年轻人,你们的眼里还有自行车品牌的概念么?
徐徐:对于一般人来说,还真没有什么概念。如果是在超市里面买一辆几百元的代步工具,最主要就是看携带是否方便,是否还算牢固。如果是锻炼身体的话,就看是喜欢山地车还是公路车,或者其他很多类型,但很少对品牌有概念。
冯冉:我是自行车爱好者,但是对品牌也不是特别在意。因为对于专业的发烧友来说,现在的自行车几乎都是组装的,看你的经济条件,车架、变速器、轮毂等等都可以D IY,但每个部件都会有一些最有名的生产商。
老贾:如果是运货的话,现在五羊、凤凰这样的国产车还是很牢固的。当然年轻人眼里,或许是捷安特、美利达啊,甚至一些国外的品牌。
城市传说
广州自行车简史
光绪年间,英国的“莱利”、“飞腊”等自行车品牌从香港传入广州,因此广州也是全国最早有自行车的城市之一。不过从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广州的自行车厂都还是以拼装和生产一些零件为主。
1958年,广州生产了第一辆“红棉牌”自行车,当然也出产了“卫星牌”,但后者知名度很小。到20世纪六十年代初,五羊牌自行车开始出产。到了1973年左右,红棉和五羊两个品牌合并,统一叫做五羊牌。1973年4月,“五羊牌”16英寸缩体自行车首次亮相春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受到外商赞誉,远销欧美等国。从此,广州的自行车制造进入了“五羊时代”。
七十年代,广东肇庆与江门都有自己的自行车品牌,其中江门的“海鸥”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不过,对于广州人来说,最熟悉的品牌依然是五羊牌。而五羊牌的自行车现在仍在生产。
资料记载,八十年代初,五羊自行车年产量突破了100万辆,到1988年达到高峰250万辆后,五羊自行车的辉煌时代就结束了。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国产自行车日趋没落。但现在的五羊自行车厂约有百人规模。2007年广州禁摩后,产量一度略有回升。
此外,上海产的“凤凰”、“永久”和天津产的“飞鸽”、“红旗”是当时国产自行车的四大品牌。
采写:南都记者 郭炳朋
实习生 谭静 向洁茹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作者:郭炳朋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