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高龄的杨伯旗老人一说起那段戎马生涯就激动不已 现代快报记者 顾炜 摄
|
他们,不应该被遗忘。他们,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现代快报征集抗战老兵的线索,向他们致敬!如果您有这方面的信息,可以告诉我们。
联系方式:1.拨打现代快报24小时热线96060;2.发私信“@现代快报”新浪微博。
一纸“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保障”的政策,重燃人们对国民党抗战老兵的敬意。从征集抗战老兵线索的报道发出后,现代快报热线96060就响个不停。面对这个迟来的认可和尊重,不怕牺牲、怕被遗忘的老兵们,有感叹,有激动,也有怨言。今天,让我们再走近两位老兵,听他们讲讲,抗战年代的腥风血雨,战后归来的半生坎坷。
杨伯旗:最盼望“被认可”
“打了好多仗!”杨伯旗,94岁高龄,头发全白,可是思路清晰。
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每一次都惊心动魄,死里逃生的杨老昨天感慨万分:到了这个年龄,一切都已淡然,最盼望的就是“被认可”,“我不是要钱,我只是想要一个安慰。”一个多小时的交谈,说到激动处,他脱下袜子:“你看,这上面都是伤疤。”聊及心愿,他认真想了想,“没什么了,如果有可能的话,想去台湾和战友们聚一下……”不过,神色很快黯然:人不多了,我身体也不行了,去不了。
不当亡国奴,投笔从戎
说起当年的参军,老人目光坚毅,一句话:不当亡国奴!
1938年,日军进攻武汉时,杨伯旗还是汉口中学的学生。看着国土沦亡,他没有心思再上学,投笔从戎了。
“考军校,当时有两种选择,一是抗日军政大学,二是黄埔军校。”优秀的杨伯旗没想到,他被两所学校同时录取。经过权衡,他选择了黄埔,三个理由:1、可以学技术;2、可以参加抗战,报效国家,3、战争结束后,政府可以安排工作。
随后进入了黄埔17期通信科,在贵州龙里,军校生活很苦,每天差不多都是炒面,一周才能打次牙祭,吃上肉。
1941年底,杨伯旗毕业了,被分在湖南第九战区79军通信营当排长,军长夏楚中。
一直在打仗,两次死里逃生
“第一仗是在福州打的。”杨伯旗记得很清楚,战争很残酷,不停地有战士负伤被抬下来。
1942年初,他又参加了第三次长沙会战。军长为了鼓舞士气,特意将司令部设在距敌人前沿阵地仅8里路的地方。鬼子包围了通信营,官兵们撤退到一个大院,杨伯旗看到日军挥舞着刺刀冲进大门,“因为我们是通信营,里面有电台什么的,到处是电线,鬼子误以为我们是司令部……总机是宝贵的,我指挥战士把总机抱走赶快跑,自己也背了个包。”通信营的作战能力并不强,大家只有散开往四处撤,当杨老正面与日军碰上时,他把包一扔就往回跑,从围墙缺口处跑到山里,捡回了一命,但连长没能突围,牺牲了,此后,他被任命为79军通信营连长。
1942年夏天,杨伯旗的部队调到浙江衢州,参加浙赣会战,战斗很惨烈,不断看到伤亡的官兵被抬下战场。1943年3月,王甲本继任军长,杨伯旗随部队先后参加了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和桂柳会战。用他的话说,一直在打仗,特别是长衡会战,军长王甲本阵亡,79军损失惨重,“王甲本军长骑马跟日本人搏斗,事后,我们找到他的遗体,手都被日军戳烂了……”
而杨伯旗还有一次惊险经历,鬼子的炸弹落在身边1米处,“还好,没伤着。”
桂柳会战后,杨伯旗离开了战场,那年是1944年。
梁仲民:忆8年抗战,再行军礼
76年前的今天,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当年,17岁的安徽农民梁立奎,成为国民党空军的一名士兵。后来,连长给他改名为梁忠民。八年抗战期间,梁忠民一直在地勤部队服役,主要任务是随时转移空军的弹药和燃料。
最中意的名字是“梁忠民”
如今已经93岁高龄的梁仲民,住在南京建邺区车站村的一个老小区里。老人的身份证上,“忠”字也变成了“仲”。对此,他耿耿于怀,逢人便解释,是办理身份证的登记人员太马虎了,才把自己最中意的名字给搞错了。“梁忠民!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这才是我本来的名字!”
在梁仲民简陋的家中,他一边捋着花白的头发,一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自己加入的是国民党空军特务团10连。“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很快,日军又进攻南京。“日本鬼子马上到句容了,那里有个机场。我们要保证空军汽油、炸药这些东西的安全,就连夜赶去句容。”老人清晰记得,当时,他们几十个人,大约一个排的兵力,到了句容后,把大量物资运到中山码头,然后装船驶离南京。随着正面战场的节节败退,梁仲民所在的船队,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南京、安庆、汉口、长沙、常德……
身为军人,一直没机会和敌人正面交锋,只能护送着船只,有人会感觉这样的兵当得太不过瘾,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幸运,最起码保全了生命。对此,老兵梁仲民的态度很明确:军人,就要服从命令。
下令扫射敌机获口头表扬
八年抗战,梁仲民显得有点“默默无闻”,但是他的抗战经历,并非没有惊心动魄可言。
1938年以后,梁仲民随队伍辗转来到陪都重庆,之后又去了成都,驻扎在位于双流县的机场里。此时,梁仲民已成长为一名上士班长。他说,一个连也就3个上士班长。
那时,敌机频繁袭击成都。他说,记不清是哪一年,一个夜晚,敌机袭击双流县的机场。机场后面就是汽油库和炸药库,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梁仲民当即下令,架起班上的一挺马克沁重机枪,对空扫射。刹那间,颗颗子弹带着士兵们的怒火向敌机飞去。“全连就两挺马克沁,那一次只有我们四班下令开枪了。事后,连长还口头表扬了我。”老人自豪地说,如果打下来一架飞机的话,自己可能就要升官喽。
老兵行军礼,神气十足
解放初期,梁仲民被安排到房管部门工作,后来以服装厂工人的身份退休。
如今,老兵又老了很多,但是身体仍旧硬朗。昨天,当说起行军礼时,梁仲民立即挺直身体,“啪”一下抬起五指并拢的右手,不偏不倚放在额前,来了个美式军礼,神气十足,“见到长官,要双目注视着他,不能乱看……”
抗战揭秘
陈赓第一任妻子
是怎么牺牲的?
陈赓大将的第一任妻子王根英的遗骸里,找到了一长一短两颗子弹……在“七七事变”76周年之际,著名作家萨苏做客金陵图书馆,为大家讲述了抗战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经过萨苏考证得来的,他在日本搜集到了400多张照片和地图,还有当年日军弄到手的《地下党员名单》。
王根英遗体里有两枚子弹
电视剧《陈赓大将》中,讲述了陈赓和第一任妻子王根英的故事。“2011年,我陪陈赓的儿子去给王根英移坟。在王根英的遗体里,我们找到了两颗子弹,一长一短。”萨苏说,别看王根英是上海小姐,她一点不娇气,不仅有文化,还能骑马打枪。在一次转移中,她忘记带文件,骑马回去拿。取了文件出村时,被日军发现后用机关枪扫中,摔下马……
王根英是怎么牺牲的?“你们看这是遗体中发现的两枚子弹,短的没有弯曲,是当时在马上被扫射到的,还有一枚长长的,已经弯曲的。这是日军近距离打在身上,子弹是弯曲的。”萨苏说,这两枚子弹,可以还原王根英当年牺牲的场景。
抗战中有群“高知”英雄
在抗战中,曾发生一架轰炸机对32架日本轰炸机的情况,也被记录了下来。当时驾驶这架轰炸机的人叫李向阳,他不是中国空军的驾驶员,是一名教员,“我的学生都战死了,现在轮到我上去了。”
讲座现场,萨苏还讲述了抗战的无名英雄们。“我们说地雷战,是谁一手缔造的?这其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叶企孙。当时,叶企孙是清华大学留守北平的最高负责人,他收了200人以上的清华大学师生,到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战。受叶企孙的影响,葛庭燧(后成为我国著名金属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投身抗战。他一开始被推荐到八路军的军工部门,专门制作地雷炸药等。后来到美国学习,在美国参加了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萨苏说,谁也不会想到,葛庭燧还是一个抗战的幕后英雄。
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
现代快报记者 毛丽萍 付瑞利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