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士建议不要流于形式,要沉下去、做出来
早报记者 韩晓蓉 实习生 郑舒雯
暑假开始,沪上数十所高校已经全部启动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仅同济大学就推出400多个项目。这么多的项目到底效果如何,又透露出高校社会实践的哪些新思路?
对此,早报记者近日走访多家高校,发现暑期实践包括民生生活等丰富多彩贴近社会的主题,城镇化和“中国梦”也成了暑期实践的关键词。
华东师大党委书记童世骏建议,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不能走马观花,不要流于形式,而应该真正用心,沉下去,做出来。
城镇化、中国梦受关注
同济大学团委副书记刘润介绍,该校经过各院系推荐和评审,最终确定414个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共有1777名学生参与,实践点遍布20余省100多个城市乡村。
国家提出的城镇化建设进入了同济大学社会实践项目。其中,“新型城镇化研究”研究生实践服务团将深入甘肃定西、云南云龙、河南林州、苏南地区、黑龙江讷河、广东梅州、湖南长沙、四川成都8个地区,通过实地考察、现场采访、座谈交流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真实了解中国城镇化建设现状。
在复旦大学今年推出的212个实践项目中,就包括“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民俗变迁”等重点项目。上海交大在今年300多个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中,推出了“牵手西部行,同逐"中国梦"”等涉及“中国梦”这一主旋律的活动。
华东师范大学发动学子利用假期时间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深入基层,寻找自建国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100个变化,汇集全国各地人民的100个心愿,进而将所听、所想、所学汇集起来,形成有助于“中国梦”实现的100条建言,并最终编写成册。
视野聚焦上海发展
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各校社会实践项目也体现了“90后”的一些特征。比如,华东师大、同济大学推出的“逐梦年华,微观广角”微电影拍摄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微电影”聚焦生活中的平凡人物,挖掘他们不平凡的大梦想。
民生也是大学关注的重点,包括复旦大学的“上海市公共交通优化”、上海交大的“公共自行车租赁制度研究”、同济大学的“家用食物垃圾处理器推广研究基于中韩家庭式食物垃圾处理器应用比较”等均关注市民的衣食住行。
在沪的几十所高校在其实践项目中,也体现了上海的本地化,重点关注上海发展。比如,华东师大的“上海创意园区生存现状调查”、“探索转型期上海地区环保科技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上海交大的“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发展调研”等均关注上海经济结构调整这一重大课题。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