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越high
何颖珊 积夫卢(J)
广东人讲“意头”,就算结婚对象是“门当户对”(男女两家就住在对面),结婚那天也要出去“兜路”行大运。吉祥路、同庆路、万福路……被广州人称为结婚“必兜之路”。
香港也有类似风俗,最多人兜的是呈祥道,取其谐音“情长”。“好嘢自然受欢迎”,一个好的路名,对市民来说很重要。日前,香港就因一条街道改名而引发热议。
利东街,又名“喜帖街”,曾是香港印刷品的制作及门市集中地,尤以印刷喜帖而闻名。由于市区重建计划,利东街已于2005年11月6日零时起复归政府所有,并于2010年2月25日零时起封闭。所以,利东街是一条消失了的街道,外地人对它的认识,大多来自于谢安琪的歌曲《喜帖街》。
今年6月25日,香港市建局与发展商共同宣布将“喜帖街”重新命名为“喜欢里”。此举顷刻招来一片责骂声,很多人认为名字恶俗、不尊重历史,批评政府伪善,没有听取民意。
市民反应如此激烈,是因为当年政府收购喜帖街重建,不想搬走的住户和商户曾一起反抗。这场保育运动最终告败,大批喜帖老店被迫结业。此事引起民间对于重建和规划议题的关注。“集体回忆”这个词开始在香港社会普及。这次改名事件引发港人对“活化”政策的再一次讨论。有评论认为先消灭社区文化和经济,然后像主题公园般重建营造虚假的地区特色,这些“活化”就正如鲍德里亚(JeanB audrillard)式的超现实(hyperreality),只是提供消费的标本,而毫无生命可言。
喜欢里还在公告中被定义为“优化版步行街”。资深港人J说步行街是内地的说法,在香港称为“行人专用区”,就如旺角商业区有“旺角行人专用区”,而广州有“上下九步行街”和“北京路步行街”。部分网民认为“活化”后的喜帖街不但名字俗不可耐,还抹杀历史和特色,是政府强拆后对市民的二次伤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