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香槟小区内的一处垃圾分类回收点。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去年7月,垃圾分类“按袋计量”试点在万科金色家园正式启动。作为南方都市报重点观察的垃圾分类样本,“按袋计量”试点已满周年,近日,南都派出多路记者对部分“按袋计量”试点小区展开回访调查。
南都记者回访发现,多数居民基本能做到干湿分开,但在分类细节上尚待完善。有物业公司介绍,目前派袋已经停止。有居民质问物业“袋子都不发了,干吗还要分类”。是继续还是停止?没有开始收费的“按袋计量”未来将何去何从?物业公司、居民都处在观望、等待之中。
成绩
厨余垃圾是垃圾减量主力
每晚8点,明月二路政协大院就会响起音乐,提醒居民将分类好的“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投放到楼道相应的垃圾桶内。南都记者走访发现,该试点绝大多数居民已养成了干湿两分的习惯。据东山街道办城管科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试点分类参与率已经达到100%,投放准确率也达到了92%。
在“按袋计量”市级试点小区保利香槟花园,业主分类参与率从试点开始的8%提升至90%(截至6月底),准确率也从13%提升至95%左右(截至6月底)。在减量方面,去年9月日产垃圾12桶(约3000升),到目前已经减量到日产9桶(约2200升),其中厨余垃圾仅2桶(约500升),垃圾减量约25%。在黄埔公安社区,以前日产4桶垃圾,经过试点之后,每天能分出1.5桶厨余垃圾,而这就是垃圾减量的部分。
据一些物业公司介绍,试点之后,厨余垃圾从垃圾总量中剥离了出来,已成为垃圾减量的主力。
问题
居民:“要我分”多过“我要分”
“物业、街道让我分,我才分,不分就有人(环卫工)来说我们。”一位阿姨在回答南都记者“你为何要垃圾分类”的提问时如是回答。还有一位阿姨称,“物业给我们发了袋子,我就配合着”,回访中,和这两位阿姨持同样观点的居民不在少数。虽然很多居民都参与到“按袋计量”试点当中,但“要我分”的民众要多过“我要分”的民众。可见,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接受还比较被动,缺少主动意识和主动性。
有居委主任坦言:“现在让居民垃圾分类都是用请的,大家似乎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
不过,记者在明月二路试点了解到,这边的民众较为主动地参与垃圾分类。街道负责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大院住的多为政协的家属”。
物业:只加任务不加钱谁也不乐意
回访中,有物业公司称,为了配合做好垃圾分类,在原有的清洁人员编制基础上增加两名垃圾分类专员。“物管行业本来经营压力就大,多请两人每月多支出4000多元。还要从原来服务工作中挤出时间完成垃圾分类工作。”
据悉,每天对上百户家庭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和记录,工作量是巨大的。此外,为了配合“按袋计量”实施,一些社区还在硬件上投入了钱。
为何物业公司一直“压力山大”?有物业业内人士介绍,缺人缺钱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政府没有让物业公司看到参与试点的好处。“有人说台北物业公司不也很积极地参与试点,但台北物业公司能赚钱?”这位业内人士表示,物业公司毕竟是企业,“现在"按袋计量"的试点模式,对物业公司没有明确的激励政策,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会大打折扣。”
分类:厨余垃圾中有塑料 准确率有待提升
“0到80%的参与率和准确率,我们花了3-4个月(达到),剩下的时间我们都在攻克那20%。”保利百合二期垃圾分类专员小曾坦言,“按袋计量”做到现在就是在“攻坚克难”。
在分类精确程度方面,小曾介绍,保利百合90%以上的住户能做到干湿分开,但再往上提升就很有难度。“有时候,厨余垃圾中有塑料,其他垃圾中有菜叶,等等。”
在参与分类的家庭方面,有物业公司表示,虽然总体上保持了90%左右的垃圾分类参与率,但其中有一些家庭“今天垃圾分类,明天又不分类,情况也是时好时坏”。
有物业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垃圾分类宣传多是概括式的,只告诉你哪些要分成四类,但对于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但易分错的垃圾该怎么分却很少涉及,“希望未来宣传能突出这一点”。
困惑
“按袋计量”未来何去何从?
“按袋计量”试点已经一周年,但绝大多数试点小区都已停止派发专用垃圾袋。参与试点的物业、小区都在等待未来的试点政策,是继续向前走向收费,还是试点停止?大家都在观望、等待、疑惑……
南都记者走访了解到,目前绝大多数试点小区已经面临“无袋可派”的情况。在保利百合二期,有居民直接到物管中心索要专用袋,得知已经停止派袋时,这位居民十分惊讶,并称:“袋子都不发了,干吗还要分类?”
“当时,居民都把派袋看作垃圾分类开始的信号。试点已经一年多,居民们已经习惯使用专袋,一下子没有专袋,大家还真有点不适应。”小曾介绍,本月初已经把库存的专用袋都派完了。短期内居民的垃圾分类情况还比较好,但小曾担心,时间一长就很难说了。
小曾告诉记者,有居民了解到未来可能要购买专用袋,就把免费派发的专袋攒下来留着以后用。此外,还有物业公司向记者反映,现在很多居民都在观望,自己小区未来还要不要试点,是否要花钱买专用垃圾袋。
“按袋计量”未来何去何从?受访的物业公司希望,政府能尽快明确下一步的试点办法,否则可能对目前试点取得的成果造成影响。
记者观察
没有计量收费是试点最大的遗憾
没有开始计量收费,这是“按袋计量”试点一年来留下的最大遗憾。正如广州市城管委分类管理处处长余尚风在一场座谈会上说的那样,"按袋计量"搞的时间比较短,很多地方都不成熟。”那么,不成熟的地方在哪里?
首先,在制度设计之初就避谈“收费”。“按袋计量”脱胎于台北的“垃圾费随袋征收”,核心就是通过价格杠杆刺激居民垃圾减量。试点的关键和核心就是“收费” 居民是否接受这种收费方式、能否带来真正的减量……但南都记者了解到,在制度设计之初就回避了收费问题,使得试点尽管进行了一年,但并没有试点到精髓。
其次,没有可行的激励机制。综观广州“按袋计量”,物业无疑是先锋。但现有的试点中却没有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激发物业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有物业公司参与试点纯粹是“赔钱赚吆喝”,还怎么期望物业能拿出主动性参与试点?
最后,宣传思路较为陈旧。台北当年在宣传“垃圾不落地”时,告诉居民如果不这么做可能会怎么样。有台北市民告诉南都记者,这种反面宣传反而激发了大家的主动性。在走访中,有物业公司也表示,希望在未来的宣传上能有更多创新,或引入N GO分担物业、街道的宣传压力。
此外,“按袋计量”试点目前多集中在有物业管理的社区,在没有物业管理的社区还有城中村是否可行还需要加入更多的试点。
统筹:见习记者 梅雪卿
采写:南都记者 余思毅 夏嘉雯 见习记者 梅雪卿 实习生 李梦阳
摄影:南都记者 黎湛均
作者:黎湛均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