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是中国农村的根脉,这种摧枯拉朽式的拆除是在斩断农村社会的文脉”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蒋芳
时隔两年,葛村又一次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
这个位于江苏镇江新区丁岗镇、人口仅500多户的小村落,其命运却令众人一再关注,只因其悠久历史,一度被认为是“江苏为数不多的古村落”、“镇江最美古村落”。
6月20日,记者走进镇江新区葛村的路上,大红的拆迁横幅高高挂起,其中一条写着:“政府修桥铺路拆旧房,百姓张灯结彩迁新居”。而在不到2年前,葛村就差一点被拆迁,当时的口号是“奋战100天,拆掉葛村过春节”。
一边是现代化楼房的便捷生活,一边是“有天有地”的老宅时光。在“保”与“拆”之间纠结的,远不止是葛村的村民。
拆迁工作重新启动
葛村的第一大姓不是“葛”而是“解”。村里的标志性建筑“解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景泰年间,占地面积2350平方米,建筑面积1580平方米,距今已有550多年,是镇江市级文保单位。宗祠中精美的木雕、彩画、石雕随处可见。一面挂在正厅的匾额,落款是“崇祯八年”。
如今的葛村是镇江新区的“南大门”,周围马路宽阔,站在村里,可以看到四周的高楼,也凸显了葛村的古韵。本刊记者走访这个村落,发现这些住宅仅从外观来看显得破旧,但走入穿堂式的高墙深院,内部一般有三、四、五进,最多的有七进。在一些古民居的庭院里,以“麟麟送子”、“福禄寿三星”及“灵芝如意”为主题的砖石雕刻比比皆是。
“江苏多古镇,少古村落。”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汪永平对本刊记者说,“我第一次来到葛村就对解氏宗祠印象深刻,在江南再也找不出保存这么完好、体量这么庞大的宗祠。后来调查发现,葛村还有十多幢共40多处近400间的明清古民宅,加上民国建筑共有67处之多。”
对于2011年的那一次“百日拆迁”,许多媒体予以关注。某杂志在报道中写道:“记者发现在园区设计图上,葛村被划成一个个规整的条块,西部用于工业和孵化中心,中部和东部将建设标准厂房、居住区、公园等,几十处古建筑在设计图上根本杳无踪迹。”
“百日拆迁”最终未能实施,但葛村的命运一直悬而未决。今年6月初,拆迁工作又重新启动。对此,丁岗镇党委书记徐仁兰予以证实,并称早在2011年,镇里就已经丈量了葛村509户的面积,今年又丈量了剩下的二三十户,规划方案已经多次征求文保人士、党员骨干、村民代表和知名人士的意见。“葛村不是又要拆了,而是其拆迁早已进入了准备期。应该说已经准备了两年了。”
“葛村文物保护委员会”
当拆迁横幅再度拉起时,媒体记者和文保人士蜂拥而至。赶到葛村采访报道的记者,最多一个批次将近20人。
村民们自发成立了文物保护委员会,由70岁的解五生担任会长。他告诉本刊记者,之所以要成立这个委员会,就是为了用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的家园。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大多在60岁以上,都是跟村子有很深感情的老村民。多位村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情感上不想离开老房子。从生活上也不愿意迁入楼房,现在的老宅有院子有天井,生活更便利。”
本刊记者在葛村采访时看到,这个民间的文物保护委员会做了很多工作。他们在老宅上、古天竺和古腊梅旁都标注了名称和说明,挂上了“葛村文物保护委员会”的标志。他们还整理古村的历史,集资修缮宗祠。谢韵寿家花了五六万元,采用古建筑传统工艺,用木料、青砖修缮三开间的祖居,因为这是他家十九世祖解为干的“袖山楼”原址。
2011年7月和11月,村民们还联名写信给丁岗镇、镇江新区、镇江市和江苏省相关部门,称“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文化,留住古老葛村就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就是留住了文化的根和魂”,签名人数分别达到64人和186人。
2011年秋天,汪永平带领160名学生到镇江新区对古民居进行测绘,共记录了222处传统建筑的资料,其中,葛村有67处。2012年,汪永平得知葛村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只被列入10处文物点时,“感到非常吃惊”。今年5月,村民们因拆迁再次向汪永平求助,他坐不住了。“新农村建设并不是盖高楼、住新房那么简单。”汪永平说,“传统村落是中国农村的根脉,这种摧枯拉朽式的拆除是在斩断农村社会的文脉。在江苏,葛村这样的古村已是凤毛麟角,我们的现代化太应该留下这样一部记载乡土中国的厚重书本!”
认定的“门槛”
然而,站在丁岗镇政府的角度来看,葛村即将进行的拆迁是该镇整体规划的一部分,并非商业开发,而是为了打造“现代与古典相融合,文物保护与改善生活环境相协调的现代乡镇”。
据镇江新区一位官员透露,“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有90%的居住在葛村的百姓要求拆迁,为这事还曾到新区政府上访过。”
本刊记者在当地采访时发现,村落中的民居尽管古朴雅致,但大多年久失修。也有几位村民向记者反映,想要拆迁住楼房。该村的一位负责人也建议记者:“多去村里听听那些要拆迁的声音,这也是群众的呼声。”
本刊记者在最新公示的葛村规划图上看到,古村只留下六分之一左右的面积作为古建筑集中保护区,其中解氏宗祠、解氏册分支祠、更鼓楼和榜眼第4处被保留,大宅门、解朝东故居、解氏乐分支祠、解氏礼分支祠(包括解开榜宅、解车亦宅)4处将被迁入,大帝庙也要从村外迁到这里。在此区域之外,是物业用房、邻里中心、超市菜场和医疗卫生中心等新建配套用房,而最外围,则是约20幢高层公寓。
对于专家强调的67处左右值得保护的古建筑,为什么在新规划中只剩下了9处,镇江新区社会发展局党委副书记赵健表示:“原因是(认定的)门槛不同。”并反复强调,“葛村村庄改造工程还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并非最终方案。”
徐仁兰则表示:“葛村项目是保护性拆除,保护在前,但保护也是有原则的,必须有历史传承价值,要么是确定的文保单位,要么是确定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她还表示,对所有文物点都将挂上标志牌,村里白天有志愿者巡逻,晚上有村镇干部巡逻,以防误拆、偷拆等情况发生。拆迁过程也将从现代民居开始,把传统建筑留在后面拆除。
对此,汪永平并不认可。6月20日,他和学生带着70块展板来到葛村,以“江苏最美古村落葛村测绘展”为名,在解氏宗祠展示。他说:“我是省文物局文物普查的专家组成员,我要公开测绘图,让专家和大众看看,这些老宅是否应该被认定为文物,是否应该被拆除。”
不能只有原则没有规则
早在2011年10月,江苏省文物局即向镇江市政府发出《关于请加强镇江新区古民居保护工作的意见函》,明确说明“葛村是古民居较为集中的村落”,“应予整体保护,保持其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还特别指出,对现有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应当实施原址保护。
《意见函》还写道,该局组织专家考察了镇江新区的葛村、宗张村、长征村、大路村,认为镇江新区“在实施‘万顷良田’工程中,一批富有特色的古民居面临拆迁问题。建议尽可能保持古民居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应对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构成破坏。”
这样的问题并非葛村一地存在。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不完全统计并在2012年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230万个村庄中,目前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已由2005年的约5000个锐减至两三千个。
其中,能够成为历史文化名村并得到明确保护的还是极少数。在江苏,五个批次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只有3个。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总数也仅为169个。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早在2005年就曾指出,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遗产,其价值不比万里长城低,“万里长城是一条线,古村落遍布中国”。在他的建议之下,2012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与认定,并颁布了第一批646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将传统村落的保护列入了国家重点项目。
冯骥才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公布保护名录只是第一步,能够榜上有名的村落数量仍是有限的,因此这项摸底调查工作仍要继续做下去。要有专家帮助政府制订科学的、严格的保护标准,让保护有具体规则可循,而不是凭感觉行事。凡是认定为应当保护的传统村落,都要签署保护承诺书,必须有严格的立法和执法的过程。要建立检查监督的机制,确保不因人为因素导致保护工作停摆、走样。
“传统村落保护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兼而有之,它还承载了村规村俗历史记忆等一整套基因。”冯骥才说,“如果仅按照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办法,那可能不是文物就可以拆了,如果只保护非遗而不留村落,那非遗也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现阶段,可能各界保护的意识都在加强,但喊来喊去,停留在口号阶段是不够的,保护也不是就放着不动。必须有切实的操作手段和路径方法,必须有操作主体、负责主体,否则保护就变成了一个有原则性却无具体规则的空话。”□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