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蒋秋平
37病例集中于5个社区全部为轻症并已隔离治疗
本报讯(记者何雪华通讯员梁宁)昨日下午,广东省疾控中心紧急召开媒体通报会,通报近期中山市黄圃镇发生的一起登革热疫情:截至7月18日,共发现登革热病例37例,集中分布在5个社区,均为轻症病例,无重症及死亡病例。截至昨日,中山外地区未发现本地登革热病例。
据省疾控首席专家、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何剑峰通报:7月16日,开始接报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发生一起登革热本地感染疫情;截至7月18日,共发现登革热病例37例,病例集中分布在5个社区;目前37例全部住院隔离治疗,所有病例均为轻症病例,无重症及死亡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病例都是I型登革热,病患发烧、出现骨头痛等全身不适,个别出现皮疹等症状,病情轻。”37人被安排于黄圃镇医院、第二人民医院住院隔离治疗。
何剑峰表示,这是中国内地今年首起本地登革热病例。由于中山市黄圃镇人口高度密集,有效控制蚊媒密度仍需一段时间,且根据流行病学推断,应该还有部分已感染病例处于潜伏期尚未出现症状,预计近期仍将有新增病例报告。
此前广东时有发生登革热本地病例,如广州的海珠、越秀、荔湾以及佛山的禅城等区都有发生,但没有今年这么“凶猛”并出现家庭内聚集。广东应对登革热的经验非常充足,市民无须恐慌,而且登革热重症出现,在广东已经是20多年前的1992年了。
专家呼吁,登革热是由伊蚊(俗称花斑蚊)叮人传播,该蚊孳生于小量清水,因此居民务必及时清倒积水。
另悉,7月至今,全省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急升,半月数量超过上半年,因此有发烧、出皮疹症状,务必就医并告诉医生旅游史。
不必恐慌尚未出现本地大规模传播
何剑峰强调,虽然疫情说明广东登革热已经由单纯输入性改变为发生本地病例,但目前尚未出现所谓“风土病”即本地大规模传播的规律,因而不要过分恐慌。疫情发生后已采取了七大措施,疫情控制正在进行中。这些措施包括省疾控中心派专家到当地现场指导疫情防控,在疫点范围开展入户病例搜索,全镇开展疫情应急监测,积极组织和动员在全镇开展消灭成蚊、清除蚊虫孳生地以及环境整治专项活动,指定定点医院对现症病人隔离治疗等。
必须小心小瓶积水不清理都有风险
专家表示,37病例中难以确认哪一例是输入性的,但环境监测发现,病例聚集性出现于城乡结合部,当地居民一般有独栋住房,多有养花弄草,加上雨水偏多,高温高湿,非常有利于伊蚊(登革病毒的主要媒介)的生长繁殖。
对于网络热议是因为当地河涌臭、浊而致祸,何剑峰并不认同。他说,像下水道、臭水沟这样的地方并不是伊蚊爱孳生的地方,“伊蚊最爱是小量清水,比如水缸、花盆托、花瓶、废弃轮胎内侧积水等。”广东人爱养植花草,一旦疏于清理,超过三五天不换水或清积水,伊蚊就会产卵繁殖。
“不要小瞧小积水,我们做过实验,一个矿泉水瓶子大小的水,一周不清理,伊蚊就能产卵成虫。”何剑峰说。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登革病毒的主要媒介是伊蚊(花斑蚊)。目前没有疫苗可用。
1传播:伊蚊
2潜伏期:3天至15天
3主要症状:突发高热
剧烈头痛、眼眶痛
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乏力
关节、肌肉疼痛
旅游须知
流行区疫情异常高发
据世卫组织报告,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南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国家较为严重。
何剑峰提醒,今年东南亚多国登革热异常高发,其中尤以新加坡、泰国、越南、印尼的情况值得注意,这些都是广东人喜爱的旅游目的地、亲友侨居地。事实上,这些国家的疫情已经于近期逐渐影响广东:7月至今,全省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急升,上半年报告数量为15例,而本月仅半月就报告20例。
风险提示
二次感染可致休克
登革热只要尽早就医,治疗没问题。不过何剑峰提醒,登革热流行区的情况显示,二次感染登革病毒,可以导致登革热出血和登革热休克综合征,因此尽管目前中山病例都是轻症,也不可大意。
登革热可细分为I、II、III和IV型,一般感染一型就不会再得。但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却发现去年感染I型今年又感染了II型,很快转成重症出现死亡,“流行病学上称为免疫增强,这显示登革病毒的二次感染,大大增加了病例的危急状况。”
防蚊灭蚊先清积水
预防措施
1.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涂蚊虫驱避药物
2.房间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3.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
4.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7~9时、16时到黄昏)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5.3~5天刷洗水缸、换水一次,并翻盆倒罐,清除花盆、废弃罐子等的积水
6.将水培植物换成土培,如无法换水建议向爱卫办申请灭蚊缓释剂,可15天至1个月灭杀蚊卵
7.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地区的居民,应主动配合入户调查蚊媒密度
8.去登革热高发国家旅游回来,出现发热皮疹应尽快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流行病学史以助诊断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