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管理的核心是对网络舆情的信息管理和对舆论危机的正确引导,而面对纷繁复杂的互联网环境,地方政府机构找不到办法、摸不准门路还是小事,但是一旦触碰到互联网的“逆鳞”就甚至可能被毁灭性打击,在这一点上就需要引入一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互联网的群体属性。
通俗来讲互联网的群体属性,指的就是互联网群体的基本特性和构成结构,比如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0%。分解来看这组数据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崛起力量,七成的手机上网数预示着以手机为代表的“浅阅读时代”到来。可见从现今的互联网发展可以看到“阅读浅、重沟通、情感化”这都是中国互联网所具备的特征。网络上产生一个新的名字给这种现象起名字为“互联网的女性化特征”。
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说的是包括男性和女性在内的整个互联网。这里的“女性”是一个隐喻,不是指身体意义上的女性,而是“自我”意义上的女性。说的是互联网对自我有什么改变。从现代化思想特质的转变这个高度,再回头看女性上网,就具有了一种特别的意义。这个特别的意义就在于,女性不仅像ComScore的研究报告《女性在上网:女性如何影响互联网》说的,喜欢猜谜游戏、搜索、使用移动网络的偏好、视频、社交网络、在线购物等鸡毛蒜皮的事情。女性对互联网的最大影响,在于通过她们的行为,正在改变我们这个时代男人和女人的共同的思想特质。
其实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互联网是女性化的,那么针对互联网群体的女性化特质,网络的舆情管理能否进入到一个新的思维?那么在这一点上就可以深度分析现有舆情案例的得失。
舆情信息的情绪化认识
目前各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基本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互联网信息监测系统,通过机器或者人工的办法收集负面舆情和相关信息。但无一例外的都在使用“负面事件”来概况总体舆情,这实际并不符合互联网的情绪化认识,并非任何问题都可以划归需要舆情应对的负面问题。
只有把信息集合起来,由点及线,又线及面地思考才能还原舆情的本真面目。因为网民的情绪化思考往往带来的仅仅是区域性或者区间的负面,而整体环境只要企稳向好都不必上升为需要应对的网络舆情。
舆情引导的跳跃思维
政府机构、央企等在互联网上属于典型的“弱势群体”,在面对互联网舆情事件的时候,往往还未等到发声就被互联网负面舆论“吞噬”。在这个方面上极为符合互联网女性化的情绪化特征。
在女性化互联网的危机处理过程中,就要有跳跃式思维,朝前朝后往往都没有退路,这个时候就要学会跳跃思考。比如潘石屹在面对“潘币”事件中,正面道歉略显沉重,保守不发言又有压力,那么在应对后期果断“跳跃”使用“潘币”的办法自我解嘲化解舆论危机。这就是互联网女性化的重要处理方式,要从线性思维中抽身出来,“跳跃化”处理。
舆情问题的感性认识
“理解+同情+民意”构成了互联网上每天都会有的“催泪篇章”,甚至被多数网民归结为“正能量”。实际上这正是互联网女性化表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这就要求在舆情危机的处理过程中意识到阅读者的女性化特征,要在理性的基础上拥有感人的闪光点,那么这个舆情应对就在互联网上颇具女人缘,就能最大限度的得到网民的同情。
互联网的女性化特征明显而又敏锐,把握好这几个特征的应对规律就可以更好地处理舆论。女性化的互联网既有跌宕起伏的舆情批评,其实也更有对错误的包容和海纳。
(作者系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 庞胡瑞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