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制晚报
上午李家法律顾问接受人民网访谈称如果被害人身份不存在角色将大逆转
兰和:需核实受害人身份
“被害人身份对本案的事实查明有重要关系,查明身份不是身份歧视,而是基于对案情查明的需要。如果被害人身份不存在,角色将发生大逆转。”
李某某等5人涉嫌轮奸案庭前会议结束后,网友热议。今天上午,李家法律顾问兰和做客人民网的“人民微博”接受微访谈,对争议一一进行回应。
关于被害人
“身份不存在角色将逆转”
网友:您认为受害者的身份会对李案量刑产生多大影响呢?
兰和:身份与权利无关,任何身份的人都享有同等的公民权。被害人身份对本案的事实查明有重要关系,所以,查明身份不是身份歧视,而是基于对案情查明的需要。
所谓的“受害人”,如果最终确定其为真实的受害人的话,其身份不是被告人量刑的考虑情节。如果杨某的被害人身份不存在的话,角色将发生大逆转。
网友:您好,如果法院对涉嫌卖淫、敲诈开展调查,请问这是否会对案件的最终判决结果产生影响?
兰和:我们提出此要求,说明该案尚有事实不清的地方,需要进一步调查。法院应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下一步的司法程序,不应草率,毕竟此案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大案,需要审慎从事。
关于案件结果
“最担心舆论影响司法走向”
网友:现在案子进展到什么程度?
兰和:昨天开的是庭前会议,这对本案真相查明至关重要。接下来,我会随着案件的走向,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
网友:舆论会对这起案件的审判结果有影响吗?
兰和:会否有影响,我不能定论,但我最担心的就是舆论最终影响到司法走向。案件走向必须尊重法律逻辑和事实逻辑,而不只是屈从舆论逻辑。
网友:您认为中国的舆论环境对于李某某案件,会产生什么样的有利或者不利影响?
兰和:舆论的归舆论,司法的归司法。真正健康的司法必须有如此状态,你说你的,我判我的,法院必须尊重证据和法律,这是底线性担当。
关于个人
“我被24小时无间断辱骂”
网友:这么有压力的案子,是什么动力驱使你接手的哪?打赢的信心有多大哪?
兰和:对事实的追寻和对法律尊崇,是法律人永远的驱动力。
网友:兰律师您好,从药家鑫到李某某,在中国现行的法律环境下,您作为刑事案件被告律师,有没有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兰和:压力是用来扛的。我现在被24小时无间断骚扰和辱骂,殃及我未来的无辜的妻子和女儿。
无论是基于情绪还是误解,我尊重这些人表达的权利,我也希望大家能理性表达。但是,我坚信,这些声音会在案件行进中,逐渐消弭,最终趋于理性。我无权垄断话语,但也希望话语不被任何人垄断。文/记者李奎
律师高调未必是好事
新闻提示
昨天下午,海淀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分别发布公告,称就李某等涉嫌强奸一案召开庭前会议:“公诉人、被害人代理人、被告人法定代理人和辩护人参加了会议,各方围绕有关问题发表了意见。”近18时,李某家法律顾问兰和在微博中称:“辩护律师强烈提请法庭对有关人员涉嫌组织卖淫和敲诈勒索的犯罪事实进行调查。”
李双江之子李某等人涉嫌强奸一案,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双方的法律顾问、律师等都十分高调,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李某家的律师提出了“案中案”的可能,是否会以“卖淫嫖娼加勒索”来给“强奸”翻案,为李某做无罪辩护,引起了公众极大的关注。
这么高调,也是有理由的。李某的父亲是公众人物,李某又有前科,又涉及“名人之子犯法是否与庶民同罪”这样的命题,公众强烈要求尽快获取更多的信息,是合理的。双方律师又是目前发布信息的唯一渠道,自然很显眼。可惜的是,本案的另外一个特色是,除了各种观点交锋以外,目前无法向公众透露任何实际有效的信息。涉事女性的职业、酒吧的性质、威胁短信的发送者等关键节点,都没有证据拿出来说明。甚至涉嫌强奸的另外几个人的身份,也是在媒介逼问下才得到的。
换句话说,是否有“案中案”,案件的性质怎样认定,公众目前只能猜。如果只是“猜”,也许会受到双方态度影响,也有可能谁嗓门大就倾向谁。
当然,嗓门大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希望影响公众心态、影响舆论,但手里确实没有拿得出的证据。很多时候,气壮的未必是理直的。
但舆论并不是法院的判案原则。法院判决的依据,只是事实,而不是舆论。事实从哪里来?要么从控辩双方那里来,要么从检察院来。强奸这种刑事案件,主要的判断标准,还是从检察院来。公安机关侦查完毕,检察院凭证据起诉,法院根据证据判案。这是常识了。案件的结果,肯定不会服从嗓门。
律师从自己的职业、利益出发,肯定会为委托人谋取最大的好处。但普通人不能这样,对司法公正的期待,不可以先入为主,也不可以趋附强势。想清楚这一点,就会明白,嗓门大,也只能说明会炒作。如果公众受到影响,无论案件判出什么结果来,争论都不会平息,伤害的也很有可能是对司法的信任。所以,现在看这个案子,普通人一定要多留心眼儿,一定要等更多的证据公布了,再做出自己的评判。法院则该在适合的时候多公布证据,否则别人吵架,自己遭殃。
从这个角度来说,双方律师的高调,实际上是把与案件相关的各方,都放在不留余地的地步。这也不是好事。
本报评论员程赤兵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