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干部感慨:“在浦东干部学院,一个学期见到的外国人,比我们在地方上两年见到的都多”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季明
从上海浦西沿着南浦大桥向东行驶,刚下引桥,右手边就出现一片在绿树掩映下的建筑群。不远处,“书案加笔筒”式设计的红色标志性建筑分外醒目。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就坐落于此。
10年前开始筹建、8年前正式开学,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地成立的这所国家级干部培训基地已经举办培训班1600多期,培训学员8万余人,其中包括上千名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此外,学院还承担了120个国家的党派领袖、政府官员和企业高管3600余人的培训任务。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说,经过多年努力,学院已初步形成了以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为培训目的,以改革创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精神为教学主线,以国际性、时代性、开放性为办学特色,以提升最新执政能力为培训重点,围绕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讲新理论、新知识、新实践的干部培训的“浦东模式”。
国际性:借鉴世界智慧提高执政能力
如果不是身后的背景板提示,很难想象这是一场面对中国基层干部的演讲——今年5月,新加坡副总理、财政部长、金融管理局主席尚达曼访问中浦院,并与学员们进行了题为“全球经济形势:合作促发展”的圆桌会议。
当尚达曼说到“不平等的扩大,是亚洲国家共同面临的挑战。我们尤其要关注起点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许多学员认真地做下笔记。随后的问答环节更精彩,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学员提出“社会发展如何更好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问题,来自宁夏的学员关心“智慧城市建设”问题,来自重庆的学员则请教了新加坡的教育和反腐经验。
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干部感慨:“在浦东干部学院,一个学期见到的外国人,比我们在地方上两年见到的都多。”
依托上海这座沿海开放城市的区位优势,国际性成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一大特点。学院通过加强国际科研合作、举办国际论坛、引入国际教学课程模块等形式,加强对学员国际通用知识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培训,帮助学员树立国际眼光,熟悉国际规则,提高跨文化交流和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能力。
8年来,中浦院先后邀请南非总统祖马、澳大利亚前总理吉拉德、英国前首相布朗、世界银行前行长佐利克、欧盟前主席普罗迪、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约瑟夫·奈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政要、学者和世界五百强企业领袖来学院授课,开发260多门培训课程。由外国政要、专家学者讲授的课程占独立设置班次专题讲座比例达到10%~12%。例如在开“县委书记、县长新农村建设培训班”时,学院就专门邀请了精研农村开发的日本“一村一品”促进会会长平松守彦来讲课。
引进“外智”的同时,中浦院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干部培训的能力和水平,并日渐成为受到全球欢迎的国际化培训基地。起初,中浦院的国际学员以来自发展中国家为主,但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学员逐渐增多。欧洲管理技术学院有一个专门针对德国跨国公司高管的培训班,通过竞标,中浦院成功获得其在中国课程的授课权,来自克虏伯、奔驰、德意志银行等企业的高管从此要在柏林和上海之间进行“飞行拉练”。由于心存疑虑,开始时欧洲管理技术学院只要求中浦院提供“中国政治制度”一门课,其他课程则在世界各地找老师。但一个项目下来,中浦院的实力让欧方刮目相看,随即就在第二轮项目中大幅增加中浦院课程,如今已达到50%的比例。
截至目前,中浦院共接待30多个国家的900多批外宾来访,累计5200多人次;学院与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法国国立行政学院、英国牛津大学等14个国家的大学和培训机构签订了45个交流与合作协议;成功举办“中国-新加坡领导人才培养与选拔”、“国际领导论坛”、“中外市长论坛”、“亚太都市论坛”等15个国际会议,成为我国公共外交的新平台。
时代性:克服干部“本领恐慌”
走进中浦院,可以看到很多实验室——党性修养主题教室、媒体沟通实验室、危机管理实验室、金融交易实验室、心理调适实验室、智慧城市演示中心等。这些实验室,大多通过情景模拟式教学,真刀真枪地培训干部实战能力。
知识爆炸时代,许多领导干部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本领恐慌”。因此,执政能力培养便成为中浦院的教学重点。学院的教学大纲上列满了各种能力培训: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能力,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发展城镇化与城市现代化的能力,现代金融体系建设和管理的能力,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的能力,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媒体沟通和应急处置的能力,都是干部最急需、最想学的新知识、新能力。
与领导干部知识缺口相对应的,是中浦院的品牌主体班次设计。目前,常规培训班次以分层分类、短期、专题、小班为主,围绕最新实践,解决实践问题,初步构建了以“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现代金融管理与创新”、“长三角改革开放的最新实践”等“三大专题”独立设置班次为主体,以涉外培训和港澳特别行政区培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班次结构体系。
城镇化为我国发展提供巨大红利,但在此进程中若决策者把握不当,也有可能带来激烈的利益矛盾冲突和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从2010年开始,中浦院将“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列为培训重点。首批学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地级市市委书记和市长们,课程包括中国城镇化道路与土地政策、城市交通与管理、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国际经验、城市住房问题与住房改革等。
在小组讨论中,学员各抒己见。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浦东新区区长姜樑说:“城市化是个过程,三年五年不可能完成,但城市的特色、历史风貌完全可以在三五年内消失,我们不能丢掉城市的记忆。”时任岳阳市委书记易炼红提出,要在理念上转变创新,在政策待遇上对所有外来人员包容而不排斥,接纳而不拒绝,平等相待而不歧视,提高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优秀的师资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中浦院坚持“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方针,突出“干部教、教干部”的思路,从国内外选聘具有丰富领导经验的官员、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和英模人物,如张云泉、包起帆、常德盛、“感动中国”人物等担任学院的兼职教师,“让实践者培训实践者”。目前学院已形成600余名相对稳定、不断优化的兼职教师队伍,90%的课程由兼职教师担任。
开放性:走出封闭的干部培训
中浦院的课堂在哪里?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如今的中浦院,早已走出校园,充分运用社会资源,成为开放性极强的干部培训基地。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长三角地区,为中浦院提供了最好的课堂。经过多年努力,学院打造了以长三角核心区域为重点、包括300多个现场教学点的现场教学骨干网络,开发现场教学课程600余门。同时根据历年使用效果、使用频率,遴选出一批重点建设的现场教学点,包括1个分院(昆山分院)、两个基地(杭州基地、南通基地)、10个示范点,以及30个与时俱进的优质教学点的骨干网络体系。这些现场教学点,就是长三角和东部国情研究和教育基地,成功实现“把经验变教材,现场变课堂,实践者变教师。”
一些经济上不太宽裕,但对干部培训有着突出需求的中西部地市,则通过“互联网+现场教学”的方式接受最为新鲜的教育培训。去年8月,青海省海东地区100多名来自基层的干部开始通过互联网,在线学习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提供的“现代化城市规划与管理”课程,3个月培训的最后一周,其中的30名学员来到上海现场学习规划发展。
“中浦院的网络培训,实现了国家级的干部教育资源与基层需求对接,当地干部组织部门对干部的期待和基层干部本身需求对接,全国发展经验,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与培训所在地实践的对接。”青海省海东地委书记于丛乐这样评价。
许多在中浦院参加过培训的学员反映,正是由于坚持开放性,使学院体现出“新”和“实”的办学特色。“新”,一是内容创新,做到人无我有,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围绕领导干部面对的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及时把最前沿的理论和知识、最新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开发为新的培训课程。二是方式创新,在教学方法上以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和学员互动研讨为主。三是师资更新,请名家大师及政策的制足者、解释者、执行者和一线英模人物来讲课,让干部教、教干部成为教学的特色和亮点。四是机制创新,不断完善培训计划生成机制、课程更新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估监控机制等。
“实”,就是把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作为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的主要目标。重实践,以实践为中心,以实用为目的,以问题为导向,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训什么”,为干部提供最急需、最管用的知识和经验。求实效,在培训中不搞形式化、不搞学术化,重在解决实际问题。
冯俊说,按照《中国浦东干部学院2011~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中浦院将紧紧围绕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精神这条教学主线,用好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最新实践和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这两个资源,聚焦“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国际金融体系与现代金融管理”、“学习借鉴长三角改革发展新经验”这三大培训主题,大力实施“品牌建设战略、人才培育战略、国际化发展战略、信息化引领战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