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家
公务员法要求,公务员应“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官员网络发言,必须时刻以文明理性的底线提醒自己,官员的进步言论容易收获叫好,不当言论也容易遭遇“拍砖”。
贵州省副省长陈鸣明,自2011年“上微博”,迄今已发了5千多条微博,粉丝近30万,上个月还被某网站评为“政务微博之星”。但若不是28日晚上在微博上的出格言辞,他不会这么快“红”遍网络。
陈鸣明在转发一条美国枪击案微博后,与网友交流时,激烈抨击“天天骂祖国的人”。面对质疑,陈鸣明29日下午发长微博回应,表示“个别言词欠妥”“有话还是要好好说”。
网络讨论中,无论什么人,用“人渣”“败类”等不雅之词责难意见不合者,都是不妥的。正如陈鸣明所说,微博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舆论场,理性发言、容忍不同意见,对公共舆论的走向和群体理性的形成有重要意义。标签化、极端化的谩骂攻击不值得提倡,因为这种简单粗暴的“讨论”,丝毫无益于共识的达成,只会扩大裂痕,助长社会群体间的不信任。
所以对官员来讲,在微博上理性发言不是高要求,而是底线。根据公务员法要求,公务员应“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发微博固然不是其职务行为,但账号既然有实名、职务认证,发言就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若发言过线触怒公众,其职务角色亦应为之负责。
陈鸣明浸淫微博已久,对微博的认识也比一般官员更深,恰因如此,其出格言论更令人难以接受。这次直接让陈鸣明“爆发”的是,他微博说“怎么美国又发生枪击案了”之后,一位网友留言说,怎么中国“又发生城管袭击案了”。就说这一句简单的类比,引起陈鸣明对“不爱国者”的强烈不满。其言论已让民众难以接受,言论背后的逻辑更使人寒心。
民众对国内环境的批评,并不构成“不爱国”,许多人恰恰是希望国家更好才去批评,从个别批评性言论更看不出一个人“天天骂祖国”。作为官员,应用理性克制,推动更健康的讨论氛围。
在回应中,陈鸣明承认“监督和批评本身就是爱国的表现”,希望这是他在以后的微博发言中能秉持的原则,也希望更多官员能以此态度倾听线上线下的批评声音。
官员上微博,可以更真切地接触社会,离真相会更近。像陈鸣明这样,长期而频繁地“刷微博”,值得鼓励。但官员在微博等公共平台发言,必须时刻以文明理性的底线提醒自己,官员的进步言论容易收获叫好,不当言论也容易遭遇“拍砖”。
以往许多官员与大众舆论场脱节,很少与有血、有肉、有观点、有话语权的民众接触。微博出现之后,不少官员“试水”,开启了官员与公共舆论真正“打成一片”的新时代。在这样的讨论中,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民众,都当理性克制,共同来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讨论氛围。
新京报评论员 程仕才
相关报道见A18版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