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将蒸汽动力应用于生产,机器工业开始取代手工业。此后,机器显示出其作为划时代先进生产力的竞争力,英国的手工棉纺织业在机器的冲击下迅速崩溃。
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成为英国占领世界市场的利器,但在中国,英国棉布却遭遇了中国手工纺织业的顽强抵抗,出口量增长缓慢。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向中国销售的机器生产的棉布数量,远远不如中国农妇手工生产的结实耐穿的土布。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亦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十室而九”,面对“机器棉”咄咄逼人的冲击,传统手工棉纺织业日渐萎缩。
不止于此,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众多传统手工技艺失去了社会需求,成为“落后”、“没品位”的象征,变得边缘化,一点一点萎缩,甚至消失了。与此相伴,许多承载于手工制作过程的核心技艺和文化内涵不断流失。
有幸的是,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许许多多传统手工技艺凝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祖先千百年积累的智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中国正式加入该《公约》。人们认识到,包括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使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和团体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还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
针对承载了群体情感、认同与文化传统的传统手工艺技能,中国还确立了“生产性保护”的方式。2011年,文化部命名公布了第一批4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目前,列入《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程”已经启动;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一期工程”已经完成;针对传承人在实践中自己总结、研究、梳理、发掘传承项目文化艺术内涵的情况,有关部门认定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第一批获得认定的4个研究基地,均是传统手工艺项目。
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今天,很多参与传统手工艺传承、制作的人存在“等不及”手工制作的精细和缓慢,过分追求商业利益、过度商业化的问题。传承了千百年的传统工艺,在当今法律体系下,也存在产权认定困难、遭遇侵权时法律依据不足的困境,抢救传统手工艺的道路依然漫长而艰巨。□
(文/韩冰)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