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郑州8月6日电(记者 门杰丹)随着高温酷暑天气的到来,不少去人防工程纳凉点消夏的市民发现,今年郑州开放的人防工程纳凉点比去年骤减了一半多,有的纳凉点变身商铺,于是质疑之声四起。8月6日,郑州市人防办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目前使用权在人防办的人防工程并不是很多,因此以人防办名义开放的纳凉点少了,但实际上那些商业性质的纳凉点还是开放的,只是不挂人防办名字了。
最近两日来,记者在郑州市区走访发现,有些人防工程纳凉点设施很全,空间很大很整洁,但有些纳凉点藏身于商铺中,有其名无其实,同是纳凉点,条件却迥异。
记者在碧沙岗人防工程避暑纳凉点看到,指示牌很醒目,里面宽敞明亮,看报纸、下象棋、打扑克牌,乘凉的市民自得其乐,其间还有一些孩子在玩耍嬉戏。与外面地表近40摄氏度的高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里室温只有20多摄氏度,相当舒适惬意。
“天太热了,来这儿凉快凉快,有地方坐,还有报纸看、有水喝,怪得劲哩。”60多岁的市民唐兆祥说,近来气温高,他和几个老伙计基本天天下午来。
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纳凉点早上8点准时开放,晚上9点关门,来纳凉的基本都是居住在附近的老人和孩子。纳凉点准备的有常用药物、备用电源、消防安全设施等。
像这样的纳凉点,记者随机采访中见到不少,但也有一些商业纳凉点,相对来说,条件差强人意。记者在农业路花园路一大型商场地下室看到,虽然路口也有纳凉点的指示牌,但里面却是一家快餐店,一个装有备用药物、书籍等物品的小柜子摆放在不起眼的角落里,报架上一张报纸也没有,空间很局促,还有嘈杂的音乐。
“这纳凉点其实就是一家快餐店,座位这么紧张,不买东西怎么好意思一直坐在这里?况且杂音太多,没法休息。”40多岁的女士张岚见此情景,扭头就走了。
“这个纳凉点跟我们家附近那个差远了,条件不好,如果不是有标志,根本就看不出来是纳凉点,没座位、没空间、没设施。”刚从超市购物出来的李大妈嘟囔着说:“我看这个纳凉点姓商不姓公,徒有虚名。”
在某市直单位工作的宋峻峰说:“去年郑州开放的人防工程纳凉点有41个,今年才18个,气温一年比一年热,纳凉点却在减少,真是让人费解。”
随机走访中,不少市民认为,开放的纳凉点太少了,并且有的纳凉点只是走形式,不实惠。
对此,郑州市人防办平战处主任科员崔照波称,郑州市的很多人防工程大多都是70年代建造的,目前这些人防工程基本处于等待报废状态,而新建的人防工程大多都是有地产开发商建设,并由建设者租用使用权限,目前使用权在人防办的人防工程并不是很多。今年开放的人防工程纳凉点的数量之所以骤降,主要是因为前几年没有细分人防工程的性质。在《人防法》中,人防工程本着谁出资建设谁管理的原则,一些由地产开发商建设的地下设施,其使用权与管理权由建设者租赁。今年在审核过程中,剔除了这些租为商用的地下设施,但其实这些地下设施还是继续开放的。
崔照波说:“这些继续开放的地下设施,都是一些地下商场超市,它的使用权管理权不归人防办,为此这些纳凉点今年不再作为人防工程纳凉点这个名义进行开放,实际上市民还可以照样到那里去,休闲购物,避暑纳凉。”
由此可见,纳凉点骤减、条件参差,都难免。尽管如此,市民还是希望人防工程能回归公益属性。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