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8月10日电 题:旅美画家虞兰因沪上办展:中国给我最宝贵的就是“根”
中新社记者 李佳佳
旅美画家虞兰因有着很深的水墨情结,虽然19岁时就踏上了赴美学画之路,并且一去就是几十年,“但中国的水墨艺术就好比身体里流淌的血液,那是你自己的一部分”。
这个周末,虞兰因的“海底墨语”当代水墨个展,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与公众见面。50余幅脱胎于潜水经历的水墨作品,把传统山水的视角引入海底,配搭着叮咚作响的音乐,活脱脱地把人拉进了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
记者见到虞兰因时,正是开幕前布展的最后阶段,因应着开幕式而红衣黑裙正装打扮的虞兰因,还因此被艺术馆工作人员打趣道:“与平时牛仔裤装扮大不相同,都要认不出来了。”
虞兰因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籍浙江宁波,其父虞君质系台湾著名学者,所著《艺术概论》、《艺苑精华录》等迄今仍为人称道。
1949年,年幼的虞兰因随父母自上海迁居台湾。她7岁习画,曾先后师从黄君璧、高逸鸿、孙多慈等多位台湾著名中西画家。之后,她赴美深造并获得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双硕士学位。
在美国的30余年,虞兰因熟练掌握西方当代抽象艺术并举办系列个展,得到各方好评。
记者问虞兰因,在美国学艺多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又为什么会在1993年选择回到中国?
她答,在海外的艺术学习,收获最大的就是独立思想和自由,“我要画的是自己的画,从不跟别人走,从不问现在时兴什么。”而中国能够给予她的是一种很“安实”的感觉,“能够给我提供最宝贵的就是我的"根"”。
“之前在国外,从没有想过什么是中国的,什么不是中国的。可回到中国,地气一连接,我一下子觉得"这就是我",在这里住下来,觉得什么都和我有很深的关系,我想人家说的"根"就是这样。”
是次上海个展,让虞兰因得以回归魂牵梦萦的昔日故里,她希望这里能够带给她更多的创作灵感,“上海是我心里很软的地方”。
“可能因为是家里的关系,我对海派文化很亲切,觉得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虞兰因说回到中国、来到上海,或许因为怀念过世父母的关系,她总会在当年的霞飞路(现今的淮海路)上来来回回地走,虽然已经找不到当年父母所形容的小洋房,可她总会想象过去父母讲述时的样子,“好像这样就与他们有了关联”。
现今的上海不复旧时模样,但有着很深故土情结的虞兰因仍愿意留下来,她先在黄浦区租住了一套公寓,继而又计划在嘉定置业,把画室设于此。
而上海是否会为她带来风格上的转变?在虞兰因看来,艺术家要待己以诚。“当你的心、你的感悟、你对事情的了解变了,那风格自然就变了。”
她还希望画作展示自己最真实的内心,也希望得到观众最直白的反馈。正因此,她在上海展出的作品均未被命名,只以数字和编号替代,“不因为名字而产生束缚,这样就可以给观众尽可能的想象空间,听到他们自己的故事。”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