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8月18日电(记者 王秋凤 夏军)一条不到3公里的路,居然修了好几年还没修完,这样的“怪事”就发生在广西都安县龙必屯。
都安县地处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十分不便,人们生活贫困。“要想富,先修路”,这些年来,在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支持下,大石山区不少村屯都通上了公路,都安县龙必屯也不例外。不过这条长约2.7公里的砂石路至今尚未建成。
“这条路从2010年便已开始修建,当时群众集资建了300米,不久后县扶贫办修建了1公里,2012年县财政局通过"一事一议"项目再建1公里,如今只剩几百米便可全线贯通,但修路却停了下来。”龙必屯村民罗济运告诉记者,未通的路段连摩托车都走不了,只能依靠肩挑背驮,将货物运回屯中。
虽然当前中国新一轮扶贫开发已经启动,滇黔桂石漠化山区的扶贫开发也正向更深层次推进,但一些固有的扶贫思维模式依旧制约着扶贫工作的进展。
龙必屯这样的现象就是旧思维制约扶贫的一个典型例子。在中国,这种扶贫“各自为政”现象并不少见。由于体制原因,扶贫、发改和财政等各部门资金被分散,各部门“各用各的资金,各干各的工作”,缺少统一规划和协调,常常导致“花了钱,事却没办好”。
制约石漠化山区新一轮扶贫工作的“旧思维”并不仅限于此。当地不少干部群众反映,“八七”扶贫攻坚后,稍容易修建的道路基本已修完,剩下的都是“硬骨头”,修建成本偏高,原有的资助标准“已不合时宜”。
广西南丹县扶贫办副主任周正明说,县扶贫办修建一条屯级路的标准是每公里12万元,这在平原地区或土山地区或许已足够,但在石漠化山区却远远不够,国家修路补助标准不应“一刀切”。
石漠化山区富余劳动力的培训是推动石漠化山区劳务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地方劳动技能培训不接地气,并没有使当地群众真正掌握劳动技能,反而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有不少当地农民反映,“在培训班里学技术还不如找卖肥料的小老板”。
石漠化山区的不少干部群众认为,随着中国石漠化山区经济的发展,扶贫工作已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以往许多扶贫思维已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国家的扶贫政策当然是好的,但我们希望能更切合实际一些”。
作者:王秋凤 夏军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