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扶贫,最贫凤凰腊尔山。湘西旱灾,最旱凤凰腊尔山。
连续晴热天气,旱情“高烧”不止。与湖南绝大部分地区一样,地处湘西自治州的凤凰县腊尔山片区也刷新了自1951年有气象数据以来高温天数、高温最长持续时间、极端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平均最低降水量、无雨天数等历史纪录。
60年一遇的旱灾,已使腊尔山片区溪河断流,井水干涸,稻田90%绝收,人畜饮水十分困难。
面对严峻的灾情,8月7日,湖南省副省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长张硕辅实地调研时问湘西官员:“水的问题怎么还是这种情况?水这个事到底能不能解决?这些高寒山村到底适不适合人类居住?”
村民:田里、土里都没了收成
中联重科的送水车穿过“中国最美小城”—凤凰县城,再在崇山峻岭中盘桓两个多小时,抵达腊尔山镇拉忍村。
挑水的村民们已经在屋檐下等候多时。
71岁的石姓老人是其中一员。平时,她需从一里多外的村井挑水,近100斤重的担子,每天往返三趟。她说,“今年大旱,连井窖都没水了,不是政府送水来,就要到更远的山沟里去取。”
据悉,7月16日以来,凤凰县就开始大规模组织干部群众抗旱自救,不间断地向人畜饮水特别困难的村寨进行应急送水。
“自己的送水车辆忙不过来,所以又向省城的中联重科申请了6台大型设备来支援。”凤凰县副县长易洪海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放眼望去,烈日炙烤下,山塘干涸,稻田成片枯黄。而走近“一部分看起来仍然绿油油”的稻田发现,稻穗要么顶端变黑,要么皆为空粒,农田龟裂出一道道拇指粗的裂缝。
“持续的高温天气,严重影响了水稻的抽穗、扬花与灌浆过程。”腊尔山镇镇长麻求生向《中国经济周刊》解释说,“整个腊尔山镇,90%以上的稻田都已经颗粒无收了。”
禾库乡、柳薄乡、米良乡的旱灾情况大同小异。
柳薄乡追屯村的老村主任对《中国经济周刊》说,“1972年的大旱,田里没有(收成),但土里还有。今年的这次大旱,田里没有,土里也没有了。”
当地农作物以水稻、玉米、烤烟、红薯为主。村主任以烤烟为例说,旱地里看起来还有些烟叶,已经严重减产,如果把种植烤烟的人力、肥料、煤的成本去掉后,“还要折本。”
原标题:湘西遭60年一遇旱灾:稻田90%绝收 人畜饮水困难
当地官员: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
6月上旬以来,腊尔山片区已经超过60天无降雨了。
8月初的时候,凤凰县政府曾对旱情严重的地区进行了人工增雨,受气象条件制约,降雨多的乡有30多毫米,少的乡只有0.5毫米,效果并不理想。
溪河断流,井水干涸,水库管道没有延引过来。一些村寨的人们不再祈雨,除每天等候当地政府送饮用水过来外,他们只能选择眼睁睁地看着禾苗枯萎,大地开裂。
地处云贵高原武陵山脉延伸地带的腊尔山片区,位于凤凰县西北部,属高寒山区,素有凤凰的“西伯利亚”之称,海拔在800米以上,辖腊尔山、禾库、两林、柳薄、米良等5个乡(镇)65个村6.5万人,其中苗族占98%。
凤凰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龙金明介绍,目前,该县154处人饮工程已有109处断流,造成10万人、3.5万头牲畜饮水困难,部分村寨无水源可用,村民不得不步行10多里寻找水源,特别是柳薄乡11个村中有9村井水已全部干涸。
当地农业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左右。”龙金明说,今年凤凰县稻田插栽面积25万亩,目前全县稻田受灾达20.6万亩,绝收5.4万亩;旱地作物播种面积28万亩,受灾22.4万亩,绝收4.65万亩。“特别是腊尔山片区等水源基础较差的乡镇,稻田脱水面积达98%,其中开裂、绝收面积达90%。”
腊尔山片区是湘西乃至湖南贫困范围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而旱灾使得腊尔山人民的生活更加窘迫。
易洪海是湖南省财政厅到凤凰县挂职锻炼的干部,他的主要工作是对口腊尔山片区的扶贫与开发。
“腊尔山片区是湖南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当地土地贫瘠,以传统农业为主,农民除离乡务工外,基本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不仅仅是饮水难的问题,还有住房难、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致富难,"难上加难"。”易洪海说。
副省长:10天拿出解决方案
8月7日上午11时,柳薄乡追屯村,一位中年汉子坐在树下,无可奈何地看着烈日下的稻田。
在仔细询问了该苗胞耕种、饮水、储粮、收入及秋冬生产计划等问题后,正在腊尔山片区指导抗旱救灾的张硕辅动情地问身边官员:“十几年前,我当(水利厅)处长的时候来调研,那时候是水的问题,现在我都当副省长了,水的问题怎么还是这种情况?水这个事到底能不能解决?这些高寒山村到底适不适合人类居住?”
湘西州的官员也有他们的难处。据他们解释:腊尔山片区是高寒山区,水源严重不足,灌区偏远,处于“有肚子,无肠子”的现状;凤凰的喀斯特地貌难以聚集地表径流,出漏点低,有的地方挖进去150多米仍取不出地下水;受气象条件制约,人工增雨并不显著;人畜饮水能够送达,但生产灌溉用水难以保障,也有成本的考虑原因—花费千多元收回千多斤谷,不划算;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工程大多年久失修,灌渠设施不配套;山区人民安土重迁,资源本就贫乏,千军万马一时也移不动;近些年把路、电拉通后,危房的问题接踵而至,“基础太差,只能一样样来。”
“连水都没的喝,(即使)住个洋房有什么用!”在听到湘西官员反复称亟须危房改造时,张硕辅打断对方的话说,水是基础支撑,是生态文明的保障,事关三农与全局,“不要再等,不要与国家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项目"打捆",否则,你们这一届"到点"了,下一届还是要搞这个事,要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
在与随同调研的湖南省有关部门商量后,张硕辅对当地官员说,你们拿出一个腊尔山片区饮水、用水的规划来,作为一个扶贫解困的筹资方案,要算好账,不要一下子弄出个几十亿来,不要为上项目而上项目,要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就给你们10天时间,怎么样?”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将持续关注凤凰县腊尔山片区的饮水灌溉工程建设进展。(记者 曹昌 李永华)
原标题:湘西遭60年一遇旱灾:稻田90%绝收 人畜饮水困难
8月6日,湘西州凤凰县腊尔山镇拉忍村一村民在察看自己干旱的稻田。 本刊记者 曹昌|摄
全国7000多万亩耕地受旱
入夏以来,我国南方地区的旱情比较严重,给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抗旱二处处长万群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今年7月份以来,江淮、江南大部持续高温少雨,湖南、贵州等地旱情迅速发展,安徽、浙江等地伏旱露头。截至8月12日,全国有7632万亩耕地受旱,其中作物受旱面积6807万亩,重旱1778万亩,干枯576万亩,缺水缺墒面积825万亩,有547万人、226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旱情对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在水稻方面。贵州、湖北北部等地种植一季稻,旱情对收成影响较大。而南方大部分地区种植双季稻,正赶上早稻收、晚稻种的“双抢”时节,用水量大,加剧了水源不足的情况。
此外,干旱导致江河水位降低,对航运有一定的影响,但总体来说影响不大。
旱情对生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山丘地区的百姓生活用水问题,因为当地百姓生活的主要用水是山泉水、井水等,旱情出现,水源枯竭,百姓可能要去更远的地方才能找到水源。
我国当前旱情的主要特点:一是高温是致旱主因。7月份以来的高温天气覆盖全国19个省份,且持续时间长、高温强度大。持续高温导致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旱情迅速发展。二是受旱区域集中。旱情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东部,湖南、贵州等地旱情较重,耕地受旱面积比多年同期偏多1到4倍。三是抗旱水源消耗大。今年伏旱发生正值“双抢”用水高峰期和中稻生长关键期,农田需水、耗水量大,需求矛盾突出。比如7月份,湖南省水库蓄水减少40亿立方米,占月初蓄水量的30%。四是中晚稻受旱重。五是人饮困难突出。湖南、贵州等地部分山丘区由于小型水库、水井、山泉、池塘、水窖干涸,部分群众取水困难,因旱饮水困难人数和大牲畜数增加较快。 (见习记者 贾雪)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