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学费是最主要的入学花销;20年后,手机、电脑、相机等占大头。
|
又到入学季,从上世纪90年代到今天,大学新生们的行囊悄然发生变化,从手表、收音机,到如今手机、电脑、照相机,普通家庭的入学开销也从二十多年前的几十元,发展到今天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上涨了至少百倍。城乡学生间花销差别大,大学入学花销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也水涨船高。
本报记者 杨凡 实习生 李健平
入学必备品列了69项
8月下旬,眼看入学将近,给孩子置办入学行囊,成了许多大一学生家长的重头戏。“孩子他妈给他罗列了69项必备物品,写了满满一页纸。”省城一机关单位工作的孙先生告诉记者,因为女儿今年以超过一本线17分的成绩考上省内一所一本院校,全家人都很高兴,孩子的爷爷奶奶姑姑姨妈纷纷送上祝贺礼金,孩子的入学行囊也越来越鼓。
“除了添置新衣鞋帽,手机换了最新款的iphone5,笔记本也是苹果的新款,相机也新买了便携的卡片机,光这三项就得两万块钱。”孙先生说,还没算学费和生活费,按照家庭6000多元的月收入来看,孩子的入学花销得顶3个多月的工资。
虽然孙先生属于比较慷慨的家长,但记者采访中发现,一些城市家庭中,给孩子添置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入学装备并不鲜见。
21日,一名将来济南上学的日照女生给记者列了一份清单:手机是三星S4的,5000多元;电脑6800元;日常用品200多元,床单被罩200元,行李箱300元,衣服1500元,车费400多元。一共一万四千多。
“我这还没准备完呢。最近经常和妈妈逛超市,每次都会买点东西准备带走,这些已经花了爸妈快一个半月的工资了。”福建的乌龙龙也算了一笔账,她自己来济南上学,不买电脑,开销在2800多元。烟台新生刘晗则说,除了手机、电脑外,还买了一台三星相机,一共一万多元,是父母两个多月的薪水。
城乡学生买手机价格差五倍
在大一新生聚集的QQ群里,记者发现,对于入学装备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手机”这一产品上。而学生们晒出的品牌和型号显示,仅手机这一项的开销,城乡学生间的价格差距就有五六倍,从千元到五六千元不等。有的新生还直言,为了买什么手机跟家人起了争执。
从三星、苹果等大牌到华为等国产品牌,学生们晒出的手机品牌型号,价位从一两千到五六千元不等。新生“Te”一说自己用的是三星S4,立即有人回应她“白富美”。“Te”赶紧解释,手机是爸爸主动买的。
另一个用苹果手机的男生面对大家“高富帅”的评价是这样回答的:“都成为一种街机了。现在大家为了赶时髦不管哪个年龄都买。苹果产品一是好看,二是软件丰富。”
“其实我也不想让家里太破费,只是现在大家都用智能机了。”在一片热闹声中,有个老家在济宁农村的男孩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他因为买不买智能机的问题,还跟家长争执过几次,最后他和父母协商买了一款低价位的华为手机。
过去装备只占家庭月收入一半
单先生是1987年考入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的,回忆自己作为大学新生的日子,他只说了两个词:“简单、多彩。”
26年前,单先生提着一箱子简单的随身衣物独自上学,“全身上下最值钱的是一块价值几十块钱的机械手表,所有东西都不是新购置的。”他记得当年的大学校园里,流行听收音机,他又很喜欢吉他,到了学校一段时间后,他花几十元买了这两样东西。由于读的是军校,不少用品都免费提供。他说,这些入学花销占家庭月收入的一半不到。
“我们那时候哪有什么三大件啊,同学之间用的东西都差不多,谁要有个随身听就很拉风了。”1994年考上山东大学时,杜海拉着妈妈花40多元买的樟木箱子从烟台坐车到济南,新购置的物品还包括毛衣和机械表,总计一百来元,大约占家庭月收入的一半。怀揣着1500元的学费是他“当时身上最贵重的物件”。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以后,“三大件”渐成规模,BP机、手机、复读机等成为学生手中的时尚。在省城工作的聊城姑娘小夏,2002年考入南方一所大学。她当年入学时的行囊是一个行李箱和一条亲戚做的褥子。除了换洗衣物外,新购置的物品是一台四五百元的复读机和一个亲戚送的BP机,那时手机在学生中还并不普遍。小夏的入学购置物品花销在千元以内,占家庭月收入的一半,4000多元的学费是大头。
学费已不再是入学主要开销
单先生当年入学是几十元花销,如今小孙、刘晗们入学却要上万元花销,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城市家庭中,入学开销二十几年间上涨了百倍以上。同时,不仅城乡学生间的入学消费差距在扩大,入学消费主要支出也由学费变成电子产品等消费品。
我国从1994年开始推行大学收费制度,上世纪90年代上大学的杜海和2000年后上大学的小夏,入学花销中学费占大头,而在近几年的入学消费中,一些城市家庭的入学开销中,学费的主要支出地位已经被电子产品、保健品等消费品取代。
山大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业认为,与几十年前相比,入学消费不仅上涨迅猛,且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上升,还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时代特点有关,“以前家里兄弟姐妹多,家庭收入有限,用于家庭开支的项目也多,而现在一个家庭就一个孩子,只要用于孩子学习和个人发展,家长往往会倾其所有。”
但刘志业也指出,如今的一些家庭为孩子准备入学物品时,过于注重消费产品的价格档次也大可不必,这将助长孩子攀比和炫耀的风气。
“经济条件不一定决定未来发展,教育应该塑造社会公平,上学期间应该建立平等的概念。”刘志业认为,在将孩子送入大学这个新起点的当口,家庭应与学校相配合,引导孩子建立公平、平等的理念,“家长不应在物质条件上过分地爱孩子。”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